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鉴与赏不能混淆——收藏家宣家鑫的鉴定经

        作者:核实中..2010-08-18 16:25:44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华新罗的《花鸟》5千元买进,16万元卖出;谢稚柳的《青绿山水》7.5万元买进,22万元卖出;王一亭等合作的《钟馗四屏》11万元买进,67万元卖出……收藏家宣家鑫靠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硬的鉴定能力和高人一等的投资魄力,成为书画收藏圈颇具知名度的鉴定行家。

            两种声音各不买账

            长久以来,在书画鉴定的权威认定方面,社会上始终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声音。一个以在各大博物馆、文物商店中任职的鉴定专家为主,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任职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书画,并出版过许多学术性的著作;另一个以社会中的生意人为主,他们走街串巷,出没于各拍卖行、画廊之间,身体力行地买进卖出大量的书画,并从中获利。

            生意人往往不屑于请教鉴定专家,认为他们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被市场所认可的。鉴定专家也不愿与生意人打交道,认为他们不懂书画,买卖书画纯属投机,即使获利,也是运气所致,难登大雅之堂。那么,有没有这么一种人,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在书画交易市场中游刃有余呢?宣家鑫就是其中一位。

            机会面前稳、准、狠

            提到宣家鑫的鉴定,不少圈内人将其概括为:稳、准、狠,只要看准就不会放过机会。

            2004年10月,宣家鑫参加上海某拍卖行组织的一场拍卖预展,当时,全场四五百件作品中,绝大部分被认为是“老假”(即有一定年代的赝品),因此,拍卖行将这些书画全部以100元的底价起拍。而当宣家鑫在路过一幅落款为“文嘉”的作品时,一眼看中此画,迟迟不愿挪动脚步。

            从落款看,这幅画距今已有四五百年,而此画却字画清晰、装裱完好,不像历经那么多年。然而,宣家鑫认为,辨别一幅作品的真伪,应该从画的本身去研究,而不能仅凭装裱认定。此幅文嘉的作品在用笔上取法于其父文征明,运用的是文氏风格中最典型的细笔设色技法,工细中蕴含骨力,秀婉遒劲,正是文嘉中年嗣承父风用笔的面貌。而文嘉作此画的画风也直接取法于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用色清新典雅,给人以简淡疏朗的感觉,体现出文人画独特的气息。因此,该画应为不折不扣的真迹。

            在第二天的拍卖会上,这幅以100元起拍的作品最终以46万元的高价被宣家鑫收入囊中。之后,他又将此画送往上海博物馆,请著名书画鉴定家单国霖先生进行赏评。单老先生在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多方考证及反复比较后,也认定此幅《松溪祝寿图》是文嘉不可多得的精品,并欣然提笔,为该画撰写了赏评文章———《俊彦咸集诗画交辉》。

            果不出所然。在半年后举行的另一场拍卖会上,此幅《松溪祝寿图》受到来自多方买家的追捧,并最终以220万元的高价成交,足足翻了4倍。

            深厚功力从小磨砺

            同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华新罗的《花鸟》5千元买进,16万元卖出;谢稚柳的《青绿山水》7.5万元买进,22万元卖出;王一亭等合作的《钟馗四屏》11万元买进,67万元卖出……

            这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实例,显示出宣家鑫深厚的字画鉴定功力。他从小就喜爱书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作品被多次送往国内外的书法展展出并多次获奖,其独创的“宣楷”曾荣获日本生泽国际字体大奖赛最高奖项。青年时还与谢稚柳、唐云、程十发、刘旦宅、陈佩秋、徐子鹤、赵冷月等多位著名书画家交往,深受他们的言传身教,并有幸观摩到大量的名家真迹。

            30多岁时,宣家鑫担任了《名人书斋大观》、《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词典》等多部著作的编委,期间,宣家鑫走访了百余位书法家、画家,并与这些书法家、画家共同探讨艺术及书画理论,使他的艺术造诣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一次漂亮的短线操作

            正是由于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书法功底和多年的勤奋好学,以及多年前一次漂亮的短线操作,使得宣家鑫一发不可收拾,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鉴定理论与方法。

          那是10年前,在上海举行的一场书画展销会上有一幅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的作品,该画由唐伯虎题跋、《式古堂书画考》著录,其开价为80万元。当时,中国的书画交易市场刚刚兴起,交易尚不繁荣,这类天价书画基本没有市场。而且,书画交易的规矩就是不保真假,全凭买家自己的眼力判断,一旦看走眼,如此大的投入就此打了水漂。一时间,许多生意人纷纷选择退让,那幅作品无人问津。然而,宣家鑫却坚信自己的眼光,他经过多方考证,认定此画为真迹,并毫不犹豫地以80万元的高价买下该画。仅仅两个月后,他就以100万元的价格将此画转让给了北京的一位企业家。

            有人跟在后面买单

            由于宣家鑫的鉴定眼光在书画市场中声名鹊起,曾经专门有人跟在宣家鑫身后买单子。那是拍卖会刚刚在上海兴起的时候,一批企业家开始参与收藏书画。他们有资金实力,但没有鉴定能力,因此,宣家鑫成了这些企业家代为掌眼的首选目标。

            最初,他们在拍卖会上跟着宣家鑫举牌,只要宣家鑫参与竞买的书画,无论是何人所作,也不论画的是什么,他们不惜成本也要拿下。在几次被“横刀夺爱”之后,宣家鑫改变策略,自己在现场不举牌,而是委托朋友代为竞买。如此一来,拍卖场上又出现了有趣的一面,拍卖会一结束,那些企业家就涌至宣家鑫周围,看他委托朋友买了哪些画,之后便纷纷加价,直接从宣家鑫那里购买成交确认单。例如一张金冬心的《漆书》绢本,以2万元起拍,宣家鑫委托朋友以15万元拍下,而当朋友刚将成交确认单交到宣家鑫手中,便被一企业家一手抓过,并当场支付了2万元加价给宣家鑫

            鉴与赏不能混淆

            宣家鑫认为,鉴定是一门高深的科学,不能仅凭个人的主观意志。鉴赏鉴赏,“鉴”与“赏”是不同的,“鉴”指鉴定,是要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作品,客观地分析作品的书、画、章、用纸、装裱、题跋、形成年代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不能局限于作品本身的好与坏,“鉴”的主要目的在于分辨作品的真伪问题;“赏”指欣赏,主要是对作品的个人判断与主观理解,它更多的是评判作品的艺术水准与作者的艺术造诣,两者不能混淆。

            现在有些书画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他们在鉴定过程中往往把自己对画的主观判断带入到辨别真伪中去,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画得好的作品一定是真迹,画得差的作品就是赝品,其实不然。作伪者通常是将书画家的代表作品作为造伪的底稿,而所造的赝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如果仅凭画得好坏来认定真伪,那是极其不科学的。

            而博物馆的鉴定专家在鉴定时,更多的是采用著录法及标准件法,他们往往将所要鉴定的作品与博物馆所藏的公认的真迹从书法、绘画上做比较,如果风格一致即为真迹,风格有差异则为赝品。这种鉴定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般而言,一位书画家一生中的作品多达几万件,少则数千件,而真正成熟期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的代表作不到十分之一。博物馆所藏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代表作,而用这些成熟期的作品作为标准件来对画家的作品进行鉴定,必然会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Processed in 0.085(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