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对纪实摄影中真实性的一些看法

        作者:核实中..2010-08-16 12:35:19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对纪实摄影中真实性的一些看法


          目前纪实摄影的话题很多,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把握真实性的问题。大致可归为两种观点,其一:强调利用摄影的写真特性,中立的存留眼前看到的事物,追求对客观事物的复制结果。观点体现为:不参与、不干扰、不艺术。有瞬间不定论;摄影本质论等观点。其二即:以追求事物内在本质为出发点,通过寻找并得到最具代表性的瞬间为目标。观点为: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注重事物本质和艺术表现力等目的。以上所说只是一种归纳,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两种观点,大家也不要忙于就位,也许你另有观点,或许两者兼之只是偏重不同。但无论怎样都是关乎“真实”而言。但对“真实”各有表述。从纪实摄影的本意来看,“纪”为记录,偏重于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描述,而“实”更多的指向对事物内涵和本质的把握。也可以说我们不单要了解“象谁”更要知道“是谁”。每当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干扰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对于“真实”的目的我们需要客观面对,对于获取“真实”的途径也必须客观。否则只能背离“真实”。

          (1)摄影技术与客观真实的关系

          我们要想把肉眼看到的东西忠实客观的拍下来,首先取决于设备的能力和摄影技术的进步,一百多年来人们不断把它推向便捷和更加理想的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再现人眼所能见到的程度。结果这种“仿生”革命的成果最终给我们带来了极其广阔的领域,目前数码条件下可控制的感光度设置一高再高,大画幅,高像素以及RAW格式通过后期技术的宽容度也得到了很大扩展,夜晚已经可以如同白昼,色彩更加逼真,超肉眼所能及的趋势越来越成为可能,那么就其真实性来说能不能这样讲:“现在的图片比过去以往任何时候的图片更“真实”;只要是彩色摄影就一定比黑白摄影更“真实”。如果我们单单是为了复制眼前的场景的话那么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就是存在的,黑白摄影就至少应在纪实摄影中被取缔,因为它不够“真实”。反之技术性就不能成为直接影响真实性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技术层面的“真实”虽然十分有利于我们找到更信服的方式,但似乎距我们所要把握的“真实”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造成这个不等式的内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存在。机器永远是被有思维有主观的人所使用,机器再精密再准确也不能保证摄影者拍什么、什么时候拍,怎么拍。可见就“真实性”而言机器和技术只能是条件,起决定性的仍然是人,最终判定真实性的也仍然是人。

          (2)平面的图像无法完全代替立体的客观存在

          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二维即:由长度(左右)和高度(上下)两个因素组成的平面空间,永远和三维即: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不会相等,所以说客观是三维之客观,三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二维是靠片面和抽象来获得三维的一个影像。它是以遵守透视法则取得三维的单视点效果的,最终仍要依赖于人的参与才能实现,由于视点不同其结果千差万别不存在唯一性。我们可以用不同焦段的镜头和不同的相机来拍,最终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画面效果,我们也可以使用同一台设备同一个镜头采用不同的曝光组合来拍,仍然得到不同的画面。摄影这种二维特性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范围里说话,并按照拍摄者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容去任意取舍和压缩客观所固有的三维和四维(时间维度)存在。其结果我们一定是无法拿出一张唯一“真实”的内容给观众看。因为每一张都是抽象了的真实影像,同时每一张又可以各不相同。
          从二维图像的造型语言来说信息的传递有其自身规律,它和被压缩前多维的客观存在之间叙事方式截然不同。原本互不相干的东西在二维环境中却产生了关系,因为图片中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成为一个密码,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排列后就会产生新的叙事内容,而这种叙事内容的产生一定是作者所给出的条件(图像语言)在先,阅读者的思维判断在后这样一种状态。例如:前后关系、反差衬托、异面物体间的相互衔接等等在二维图像里就变得非常难以把握,搞不好连属性都找不到了。这些不确定因素一定会直接影响“真实”信息的传递结果。我们无法不去面对它。

          (3)事物表象和本质的关系

          表象是物体的表面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表象才能认识,本质也提供了表象存在的依据。表象与本质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对于一个真实的事物来说不能片面的强调一个方面真实性,在纪实摄影中对“真实”的不同观点大都在此产生歧义。对摄影手段的过分依赖往往会导致忽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寻,结果走向片与面僵化;同样不尊重事物的自然属性只强调主观想象,仍然找不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而常常适得其反。举个例子:比如说“哭”,大悲可以哭,大喜也会哭,其“哭”本质性肯定不同,如果此时画面“背景”中出现了相关的信息能够足以和“哭”产生了因果关系的时候就很要命了,这个信息无论真假无论和“哭”有没有关系都一定是有了关系。这时候的设备再差点、照的再模糊一点也无所谓了,最后这个结论的真实性就不用我说了,你们自己可以假设几种可能性,看看我们该如何去做。如果是在现场这事情不难把握,如果是照片,这事就难说了。这就是平面造型语言和客观事物实际存在的叙述方式的区别所在。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和抵制这种平面法则,把自己搞得窘困与尴尬。当然也坚决不赞同有人恶意利用这个法则人为的制造虚假。或许那个“哭”的结果就是被你打的。

          (4)拍摄者的主观性

          摄影有随心性,也有公益性,也不排除目的性,但其中都存在主观性,这不仅包括每一张画面怎么拍(主观性),也包括为什么要拍(观念性),为谁去拍(阶级性)等一系列问题。我不敢相信良心,靠良心去作担保的事很不靠谱,我相信大家都有良知,但也确信未必是说的同一件事情。世界观的不同是影响主观意识的根源。世界观是什么,通俗点就是“是非”观,就是人对客观世界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把握尺度和基本立场。他是体现人类生存价值和精神需求的出发点,自然也必然融入每位摄影者、批评家、评论者、策展人、编辑、评委以及读者的思想深处。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世界观一定产生不同的观点这是必然,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尽管经常有人喜欢说自己是保持中立的,其实你永远做不到,只能是自欺或欺人。
          纪实摄影首先要选择的就是纪实的内容,带有不同主观立场的摄影者自然有其观点,自然会选择适合自己立场的内容来拍,对于持不同立场的人来说展现在其眼前的客观内容所具备的本身含义也截然不同。也有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立场,基于模仿某些语境和状态更不排除基于追求某种既得利益而为,其作品本身仍然会带有某种立场或范立场,而自己却不知(包括投机心理),其结果往往是被一些意识形态所利用。“真实”这面旗子就有可能成为幌子而被暗度陈仓。

          (5)纪实摄影的瞬间性

          摄影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瞬间性,纪实摄影当然也不例外是靠取得适当瞬间影像为目的的。它与动态影像是有区别的,更须强调平面构成的瞬间效果。成功的瞬间不但能够解释存在的真实性还能予以准确的信息传播和影像存留。近来考虑到数码发展态势,每秒钟的连拍速度足以使任何拍摄者都能够超越以前只有大师们才能拿捏完成的瞬间可能,便产生了“决定性的瞬间”无用论,这显然是比较幼稚的想法,因为瞬间性和速度的提升无关,但与“真实”合理的影像架构有关。决定性瞬间应该是指对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相对“真实”表象做最佳瞬间的取得,而不仅仅是对事物美感以及状态合理性的选择。这里面有质的不同。所以决定性瞬间依然可贵不容置疑。
          构图有维,色彩有度,前后有别,透视有法,虚实并存。这些都是平面影像构成不可获缺语言形式,并不与真实内容构成天敌。相反还是真实影像内容赖以展现和表达的具体手段,当然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纪实摄影的目的仍然以解释事物的真实性为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中生有固然不好,掩耳盗铃更不足取。
          关于纪实摄影真实性方面的这些看法,主要是从纪实摄影的具体拍摄方式、设备、摄影者主观因素、画面等方面来探讨事物
          “真实”的必然性结果,当然还很不全面,比如客观事物存在的空间(环境)因素等都还未曾涉及,同样也会对“真实”性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是不以你的意志而存在,都将成为你追求“真实”路上的阶梯,无法绕过,只能面对。当你追求更高的时候不要忘记你脚下的阶梯一定要够结实才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更是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任何绝对的、片面的、僵化的、做法和目标都是不可取的。我相信对“真实”与否的争论,必将继续下去。根子完全不在表象之间,甚至和摄影也没多大关系仍是哲学层面的较量。以上所说仅代表我个人一点看法,错误之处难免。

      Processed in 0.136(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