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背影传真情——读赵鹏程摄影作品集《背影》

        作者:核实中..2010-08-16 11:49:0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编者按:奎屯市文化馆馆长赵鹏程从事摄影30多年了,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理事的他,去年出版了摄影作品集《背影》,以摄影家的眼光、以平民的视点,用镜头讲述了芸芸众生为了生存而艰苦抗争的人生故事。著名文艺评论家、新疆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雷茂奎先生感动于作者的创新精神和作品包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挥笔评论。本报今日刊出,以飨读者。

          中外摄影家,有人喜欢用背影表现人物。这一招,新鲜、脱俗、朴素、含蓄,能调动读者的遐想空间,往往能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然而,像赵鹏程的《背影》,142幅作品全都一个题目,全都是背影,恐怕是摄影史上绝无仅有的。显然,这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为之,而是作者蓄意要这么做。对此,他有深刻的思考、坚定的理念、执著的追究,不能不说是一种思维定式、一种观看视角、一种特殊感悟、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表现方法、一种创新探索。沿着这种“另类”行为,追溯其创作观念,可以穷究他的独树一帜的新鲜见解与出奇弄险的思想根源,这无疑是蛮有趣味的研讨。

          《背影》的内容特色

          ——全是背影。为什么作者要专拍人的背影呢?因为在他看来“背影是纪实摄影的一个永恒主题,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想象感染力”;“背影,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背影的创作,不光呈现着人性的真实、朴素、幽默,更重要的是记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矛盾关系,记录着人和社会的变迁过程”。他从摄影创作的永恒主题、素材源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给出了理性的、深层的、睿智的答案。

          ——全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镜头中的人物全是处于社会基层的普通老百姓。他以摄影家的眼光、以平民的视点,全都讲的是芸芸众生为了生存而艰苦抗争的人生故事。这反映出他的平民意识、以人为本、关注民众疾苦的立场和感情。

          ——全是黑白片。他不用彩色,只用黑白,坚守黑白片的表现功能。在他看来,黑白色质朴、醇厚、具有厚重的历史感;黑、白、灰,色谱细密,层次丰富,容易形成鲜明对比;适宜营造深沉凝重的基调,有利于寄寓作者的人生感慨。

          看来,他从人的背影发现了“人类最真实、最朴实的一个侧面”。他认为这是“人最有意思的东西”,“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决心专拍人的背影,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表现人生百态。我想,他的这种发现是经过“用心去观察、去揣摩”的结果,就像哲学家做出稀奇古怪的行为去探究人类本质特性那样苦思冥想得来的。

          《背影》的表现方法

          《背影》有三种常用的表现方法。

          一是故意隐去人的脸部表情,努力捕捉人物背影的特征性姿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完成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2001年在奎屯拍摄的四位女士看广告。广告栏里贴满了招工、出租房屋等信息。通过几位女士的穿着和规矩的背影形态,可以想象出她们是下岗女工,在寻找二次就业相关信息时的急切心情,真实、朴素地记录了一个社会事态。

          二是将人物背景衬托在某种象征性环境中,暗示人物的感情或行为目的。例如1993年在独山子拍摄的打工者排队打饭。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一群打工者在简陋的工棚前排队打饭,队伍既长又拥挤。旁边的两个民工索性把饭碗置于身后,无奈地站着。这种环境深刻而形象地显示出当年民工们的生存状态。

          三是利用与背景人物关联的正面人物的表情来反衬背影人物的表情。例如2004年在祁县拍摄的骑车卖葫芦的人。骑车人将一排排葫芦系在横杆上架于车后,横行霸道,招摇过市,引得路旁的人侧目而望,惹得迎面走来的一对青年人惊奇而笑。可以想象,此时的骑车人定会是旁若无人,得意洋洋,为自己的别出心裁而沾沾自喜。

          《背影》创作坚持三个原则

          作者坦言,为了《背影》不失真实、朴素的属性,他给自己定下三个原则:“我不刻意追求立意的恢宏,以平平人生写照为题材;不刻意追求画面的完美,以现场自然写实为手法;不刻意对画面进行修饰,以保持原生态之美为目的。”从这些真诚直率的表白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原则是:一切为了表达现实人生的真实朴素,现场环境的自然生动,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所谓不刻意追求的东西也是为了保持作品的真实性、现场感、生活化、不粉饰、不夸张、不作秀、不欺世,不要“高、大、全”,不要“假、大、空”,不文过饰非,不以辞害意。对于自己的“背影”摄影,他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那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表现手段,自有其不能规范化、直接化、气势恢宏反映沸腾生活主流的弱点与缺陷。但他坚信,背影拍摄既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视角,因而可能会产生“让你深思、让你领悟、让你联想”的异样效果。可见,关于拍摄背影的相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优势到局限,他都进行过深思熟虑。他的创作思想是自觉的、清醒的、明确的。他是一位思维缜密、胸有成竹的摄影家。

          《背影》的思维特点

          《背影》的创作思维也有三个特点。

          相信背影能传真情。作者从哲学观、人生观、是非观解释说:“大千世界的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阳就有阴,有正就有反,有前就有后。不论是哪一个面,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事物真实的属性。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所要演绎的一切喜、怒、哀、乐,不光表现在他的正面,同样也表现在他的背影之中。人在展示和表现自我的时候,只注重前面表情、姿态、言语的修饰和美化,把光辉灿烂只留给了正面,往往忽视了背面,让背影始终处于原始状态。所以,背影所呈现的只有人故有的真实、朴素和幽默”。这种认识多么富于辩证法的哲理性与思辩性,多么富于人情世故的锋利解剖。所以他断定,拍摄人的背影,不失为一种别开生面、另辟蹊径的聪颖选择。

          相信拍摄背影是一种创新举措。对于摄影创作,他不想走老路,“一道汤”,步人后尘,追随流俗。总想寻找一条新的途径,闯出一块新天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世的积累,他发现自己对曾经情有独钟的背影摄影有了新的感悟,认识不断升华。他认为这是一块大有可为、大可探索的新境界,所以越钻越深,越拍越专,竟然形成了个人的特色摄影。

          相信拍摄背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他虽然拍的都是人的背影,但由于人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国家、民族、思想、性格、身体、姿态、行为、环境等等的差异,其背影绝不会是相同的,也不会拍出完全雷同的作品,而且通过摄影的取景、构图、焦距、角度、光圈、快门、色彩、影调、光源方向、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就能拍出丰富多变、千姿百态的背影作品。加上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必然会拍出比预期效果更加完美的作品。还因为人的背影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所以也不会捉襟见肘,无片可拍。

          读罢赵鹏程的《背影》掩卷自思,我清晰地感到他是一个怪才。其怪之一在于他的性格:有主见,有棱角,有犟劲,他认定的事,三头牛也拉不转。他这人很有点陕西人的主观、执拗、自信、刚毅、质朴的倔脾气。有那种“面条像裤带”“辣子一道菜”陕西人八大怪的乡土气质和以吃羊肉泡、臊子面、啃锅盔、吼秦腔为快事的关中汉子的愣劲。说话办事,一斧头两圪节,干脆实在,喜怒不藏。其怪之二在于精神底气。陕西人世居历代帝都,无形中养成了一种霸气,总会流露出一股惟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气势,敢于去干人家不敢干的事情。其怪之三在于聪明智慧。历代帝都的三秦大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陕西是文学艺术大省,那里孕育的作家艺术家既“土”又奇,时不时会冒出出奇制胜、横空出世的作品。其怪之四是他长期生存于西部新疆,与各少数民族亲密相处,灵魂里注入了西部人粗犷、剽悍的气息和开拓、浪漫的胸怀。赵鹏程的《背影》所显示的聪明智慧颇有点西部作家艺术家怪杰的灵气。

      Processed in 0.095(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