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独生一代——后消费时代,评刘韧新影像作品

        作者:核实中..2010-08-13 17:46:2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 独生一代

          中国的独生一代和欧美今天流行的年轻夫妻不要孩子的丁客一族或只要一个孩子、或干脆去孤儿院、去亚洲、去中国领养一个孩子是两码事,欧美的家庭观念、对孩子的观念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基础上、个人的立场上,和政治无关,在中国却打上了非常深的政府制造的标签。可以说在全世界只有中国以国家为单位,终结了自然生育,而代之强迫性的只允许每个家庭出生一个小孩,这也可以看作中国封建王朝自汉朝以后一直以中央帝国和人口大国自居的一个反动。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建立了一整套以农业为本的社会模型,先是黄河流域、后又发展到长江流域、最后是珠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只要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就自然的形成一些村镇,各级地方政府也一直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工程,这样可以减少靠天吃饭在大灾之年带来的饥荒,进而引发政治动荡,包括改朝换代。但再大的政治动荡也没有改变这种建立在兴修水利基础上的强调人与自然平衡,而不过分索取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封建帝国思想,因而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都控制在1亿到2亿之间,战争和瘟疫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人口处在一种平衡当中,只是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中国的人口才开始猛增,这一方面和中国在沿海开设通商口岸开始有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萌芽有关,另一方面和新的农业政策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关,特别是对东北和西北的开发,到清朝末年中国的人口已达4亿,进入20世纪初已达5亿。20世纪初的军阀混战和连年灾荒、瘟疫、包括抗日战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人口增长,但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一个完全不同于封建帝国的模式—共产主义模式开始在中国运行,新中国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和公有制,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口高峰,年青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意识到在清朝用了200年的时间翻一翻的中国人口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用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早在建国初期,一些有经验的经济学家就已经预见到人口增长过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而提出计划生育政策,但毛泽东却乐观的认为,人口多也有很多好处,这源于毛早年建立人民政权、以广大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经验与思想,所以只有到了毛去世以后,邓小平上台才在70年代末,中国才开始实施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但这时中国的人口已超过8亿,设想一下8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4,而中国的土地远远低于这个数字,特别是农耕土地中国的面积还没有印度大,维持中国人正常生存的每个单位的消耗都是巨大的,象水、电、煤、石油、粮食等等,照这样的人口发展速度中国地面上的有限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就会被消耗怠尽,所以强硬的独生子女政策必须出台,这是没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人,他们是在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6、7个孩子、四代同堂)无关的新中国家庭中长大的,又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因而独生一代从他被制造出来的那一天起就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2. 后消费时代

          首先独生一代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勤俭节约,所以生产的消费品都是耐用的,而独生一代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高比例必然导致不断的追逐时尚、追逐消费品的款式、花样,这在今天中国的手机消费上就可见一斑,因而发端于欧美的流行文化,包括电影、电视、互联网、酒吧等各种娱乐消费都在中国变异、并发展壮大,在这些场所消费的独生一代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正逐渐改变中国的消费结构。
          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上中国也制造了一个神话,在遍布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小学、中学、幼儿园的大门前,每到放学时间都能看到一字长蛇阵,那都是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这一方面揭示了中国的制安现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溺爱程度,这种大的社会环境都从深层次上改变了独生一代的心理结构,这使独生一代被打上营养过剩的标签,这和50、60年代出生孩子的“营养不良”的一代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比较这两代人从游戏上能看出十分有意思的现象,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儿童他们手上的游戏玩具都是自己制造的,唯一买来的游戏玩具就是积木,其他都是在物质消费品极其贫乏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制造的,象弹弓、沙包、跳绳,这些游戏大都体现在体能的消费上。而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的玩具都是从专卖店里买来的,而且游戏的主题是电子游戏,从早期的电视动画片到今天电脑中的电子游戏,其主要游戏特征不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而是孩子与电脑(机器)的交流,同时也不是在体能上,更多的是精神的消费。再加之在一个家庭中失去了天敌(兄弟姐妹),只跟父亲、母亲交流,这都在生理上、心理上造成独生一代的早熟。

          在饮食消费上同样如此,50、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都没有吃零食的概念,那时都是一个家庭内的大锅饭,大部分都是粗粮,一年能吃一个月的细粮就已相当不错。独生一代不仅有吃零食的习惯,而且还经常和父亲、母亲、朋友上饭店,独生一代正在逐渐使家庭的厨房退出历史舞台。独生一代还拉大了城乡间的差别,50、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住在城市和乡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较大的差别就是楼房和电车,而在今天广大的中国乡村,仍有很多家庭有2个以上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超生,这样的广大的中国乡村和20年以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如此,在中国广大乡村即使是独生子女也面临失学的危险,而城里的孩子已住进有空调、冷气的房子,完全是享乐主义的派头,对比城乡间的差别犹如天上人间的差别。

          3. 自恋

          独生一代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自恋,在中国“后家庭”消费效应下独生一代不是变的狂妄自负,就是极端自卑,总之他们总想与众不同,同时大家的趣味又惊人的相似,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资讯的时代,所以对电子资讯的迷恋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都可以看作是独生一代自恋的一些特征,自恋必然导致独占,独生一代除了营养过剩以外,精神生活上也同样过剩,他们追逐新奇,寻找刺激,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各种以新人类自居的各种发烧族、象飞车族、追星族、k歌一族、pk一族等等,独生一代同时也是追求自我完善的一代,小到一个发型,大到一栋建筑,独生一代都强调品位,独生一代是天生的享乐的一代,花花公子的一代,甚至是复古的一代,怀旧的一代,因为复古、怀旧在独生一代的眼里都变成一种消费,一种使自己鹤立鸡群的个性消费,因此独生一代也是品牌消费、名牌消费的一代。独生一代几乎没有集体记忆,只有个人记忆、个人的往事、个人的幻想、个人恋情。在独生一代眼里一切都是个人的事,都需单打独斗,同时独生一代又是极其脆弱的,他们离不开空调、离不开声色犬马,将他们放入山村,他们也从狼变成了羊,他们都存在着各种人格的缺陷,他们又必须聚在一起才能成事,所以独生一代又是被流行文化塑造的一代,他们需要被包装,被主流社会认同。独生一代又是在精神上孤独的一代、视频的一代,他们离不开影像、离不开好莱坞大片、离不开网络在线,总之独生一代有很明显的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文化特征,他们被中国制造,他们也将改变中国。

          4. 刘韧和她的新影像叙事

          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明显的社会学倾向,似乎他们不振臂一呼,社会永远黑暗,所以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艺术家的影像都涉及到中国的边缘人群,当然也包括消费人群,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因为这些艺术家大部分都从盲流起家。刘韧出生在80年代是典型的独生一代艺术家,在她的影像作品里更多的是对童年记忆的回忆、包括个人的幻想,刘韧的新影像作品在本质上强调个人记事,但她又不同于一般的80后艺术家,在她作品里也能看到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对社会关怀的影子,同时又有80后艺术家对自我的迷恋、对自恋题材的挖掘,因此刘韧的新影像作品在题材上十分宽泛,在技术上也一样,她一方面强调实拍,另一方面有在实拍的基础上加入3D技术,其影像作品的结构也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另外刘韧的新影像作品象回忆系列、完美生活系列、某日某地系列都和自己的白日梦有关,这也是刘韧自己关于青春的物语,这使刘韧的作品不同于很多80后的艺术家狭意的使自己局限在一个很窄的主题上一鸣惊人,她的作品在题材上涉及到风景、静物、人物、历史回忆等等,而且在呈现的手法上也趋于多元化,吸收了很多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艺术家的表现语言,但作品更细腻,有一种在80年代艺术家身上罕见的对技术控制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刘韧的新影像作品证明了独生一代在中国已正式蹬上了艺术舞台。


          2005年12月20日
          于北京花家地金隅国际E座1507

      Processed in 0.100(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