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当代艺术与艺术史”论坛论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汇编

        作者:核实中..2010-07-26 16:05:1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来源:美讯在线-东方美术网
          艺术史写作中的区域文化差异―在问题纠缠中发展的成都实验艺术
          陈默(《大艺术》杂志主编)

          内容提要:成都的实验艺术,具有很强的区域个性和难以重复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由于其历史和地域人文的自身特点,相伴而生的问题也呈复杂多变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现成的写作案例几近空缺,成为本土当代艺术区域文化史研究的缺憾。本文力图以自己掌握的一手现场资料为线索,展开现场事实及问题剖面,对相关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研究。也希望通过本文,给更多的研究学者提供相关线索,大家共同介入,以期对这一区域文化现象,展开丰富的人文层次,挖掘有价值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成都 实验艺术 区域案例 问题纠缠

          当代艺术的视觉秩序――对美术史写作的一点思考
          段炼(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对当代美术的研究能否进入美术史写作的领域,近年一直有争议,此争议涉及到史与论这个老问题。通常的美术史写作,除了编年列传外,一种倾向于风格流变史,另一种倾向于思想发展史。这两种认识论和治史方法截然分离,缺少内在关联,尤其是对思想与风格的关系,停留于表面的阐释。本文作者从当代视角研究当代艺术,关注图像的内在结构,故本文从“视觉秩序”切入,来思考史与论的问题,以免卷入“当代美术能否入史”之类无意的争论。

          关键词:视觉秩序 图像 形式 修辞 审美 观念

          关于实施落实“空间的多米诺计划”的一种叙述或报告
          冯博一(自由策展人)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策划“空间的多米诺计划”展览和对应邀参展艺术家的命题性创作的规定性、利用多媒介的语言方式的就地创作、想象与转化上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在差异中寻求其内在联系的视觉展示,呈现出了异于通常展览模式的另一种展览方式,也构成了这次展览的一种记忆空间过程的实验性和特殊性。同时,通过一些讨论、思考和经历,寻找一点笔者以为的真实和相对全面的实在过程资料,试图从当代艺术史的一次展览个案的总结,叙述其中的复杂性,甚至被蔽障的细节,以为现在尚在延续的当代艺术,留下历史的踪影、痕迹与片段,抑或也是见微知著地述说丰富的当代艺术景观。

          关键词:文化记忆 实验性 空间 多米诺效应


          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历史写作价值认识之我
          高岭(《批评家》杂志主编)

          内容提要: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价值认识问题。本文认为两者的呈现方式是文字形态的,属于文字语言,讨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价值认识问题,实际上就是讨论文字语言对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创作的文本写作的价值、作用和地位问题,其中的核心是文本写作的进步观如何评价和认识的问题。本文在指出近年来中国艺术写作文本大量出现的同时,认为谈论批评的价值并进而论及艺术史写作的价值,显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风险性和挑战性。克服这种风险和挑战的关键在于,这些众多维度的艺术批评是否在价值判断层面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和标准,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话语的借用和介入,逼近某种或某些基本的共识,从而为当代艺术理论的建设提供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当代艺术的历史撰写把握住基本的富有共识性价值的内容、素材和范式。正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存在着这样的缺憾,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史性质的写作文本的价值认识和认同问题,就显得缺乏客观性和进步意义。本文在对历史概念和史学观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代艺术历史写作文本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实地再现或者复原了历史事实本身,而在于是否具有将历史时间中的艺术作品存在的诸要素纳入一个意义链来进行合理解释的叙事形式和方法。本文阐明艺术批评、艺术史与文学创作虽同样是文字写作,同样具有语言叙事的形式,却存在着叙事结构的不同,因此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同时,由于一切历史都是叙事,都是文字语言的写作形式,都遵循着艺术写作的惯例,即都遵循着选择、组织和编排历史内容而构成一个意义链的叙事方法,所以艺术史写作的客观性标准是有保障的,只是这种客观性标准并不是一陈不变的。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批评 中国当代艺术史 文本写作 价值标准 客观性 叙事形式和方法 意义链

          甄选与书写――再读中国美术史
          郭延蓉(深圳画院工作人员)

          内容提要: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断代画史、书史,究其内容而言,都算是当时的现当代美术史。历代史家和现在的美术史家一样,必须面对美术作品的挑选和历史的书写问题。本文试图从美术史的甄选和书写两方面,对比古今画史与美术史,分析史家在撰写美术史时参照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画史 甄选 书写模式 美术史

          后艺术史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讲师)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艺术理论家阿瑟・C.丹托(Arthur C.Danto)和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几乎同时提出了艺术和艺术史的终结。虽然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史写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同样面临着艺术史终结的危机。就像丹托将1964年作为现代与当代艺术史的分水岭一样,本文也尝试将2000-2003年这段时期作为“后艺术史时代”的开端。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艺术史家不仅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且也意味着此前主导性的艺术史叙事模式必将改变。在进入“后艺术史时代”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大致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叙事方法: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vs.官方、前卫 vs.保守、精英vs.大众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本土化vs.全球化、东方vs.西方、民族化vs.后殖民,比较起来,由于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同时面临着全球化而来的后殖民,以及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双重冲击,因此,这个阶段的艺术史叙事方法更为复杂,但总体仍未脱离二元对立的逻辑范畴。但是,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着不同于80、90年代的艺术史情境:1、当代艺术置身于国际化的语境中,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化;2、展览体制和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3、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全面市场化的阶段。正是由于艺术史情境的改变,这意味着早期那种线性的、历时性发展的艺术史叙事方式和作为风格史、形态史的当代艺术史书写的终结。本文正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中的价值尺度、艺术立场、叙事方法,以及“后艺术史时代”的艺术史书写等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艺术史终结 艺术史叙事 方法论 后艺术史时代

          当代艺术的文献性、价值及其相关性
          冀少峰(河北美术出版社编辑)

          内容提要:当代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使艺术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导致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方式与出版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革,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当代艺术的出版无疑是当代艺术得以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并凸显其文献性、资料性与研究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当代艺术 文献性 当代艺术出版

          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写作
          贾方舟(批评家、策展人)

          内容提要:本文扼要论述了艺术批评写作、艺术史写作、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关系以及批评家应有的素质等几个问题。在“艺术批评写作”一节中,重点谈了“批评何为”和艺术批评写作的几个环节;在“艺术史写作”一节中,重点谈了格林伯格“辩证的转换”的思想和艺术史的逻辑关系;在“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关系”一节中,重点阐释了文杜里关于“一切艺术史都是批评史”的观点;在“批评家的素质”一节中,则把“敏锐的直觉”看作是批评家最重要的素质。

          关键词:艺术批评 艺术史 辩证的转换 敏锐的直觉

          权力:历史的幽灵――兼论当代艺术史写作在当代的诉求
          靳卫红(《江苏画刊》杂志编辑)

          内容提要: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代艺术日益趋于强势的地位,但是,书写的客观性确立也是面临的一个困难。历史一旦进入语言系统,它只能是一种主观的产物。权力在写作中表明了其无比重要性。然而,再波澜壮阔的运动,最终还将会落脚于它的本质价值。潮流,往往也是对多样化的一种损坏,破坏与反思,似乎亦为历史运动的一对范畴和必然的形态。85价值被盲目高估是一个眼下艺术史写作中一个问题, 85及当代艺术的写作文本是发生当事人身上有关。

          85运动,作为当代艺术的起始,是要将其书写为明星的昔日过往史?群众运动史?还是策展人的活动史?这些值得梳理考虑。

          当代艺术史目前的写作状况证明了这场游戏的危险。作为当事人的身份能不能客观地恢复历史的现场?参与者都想从中获得公正的待遇,这变成了一个书写艺术史背后在当下的非常重要的诉求,而这个诉求的实现渠道也反证了权力在艺术史写作当中的重要。

          关键词:权力 艺术史


          面对当代艺术史
          刘淳(《黄河》杂志副主编)

          内容提要:涉及当代史写作的问题很多,甚至很多人对书写当代史持有怀疑态度。从艺术的角度上说,什么是永久的艺术,什么是短暂的流行或时尚也成为当代艺术史写作时难以把握的标准。于是。史学家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必备的条件。无论怎么说,当代艺术史的写作早已发生并产生影响。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上看,历史不是过去的,而是现在的和正在发生的。当我们回过头去重新研究艺术史并发现许多记载常常是重复同样的材料而缺少思想缺少立场时,我们会猛然感觉到,书写当代艺术史,是一件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如果对其无法把握,那么在过去与未来的连接上将会出现断裂。

          关键词:当代艺术 历史 艺术史 思想 观念 立场

          艺术史写作与价值判断
          鲁虹(深圳美术馆一级美术师)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作者主编几本中国当代艺术图鉴的过程强调指出,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我们不仅必须做好资料积累的工作,而且还必须运用特定价值标准去呈现历史。此外,作者还结合撰写《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一书的情况,谈了与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 价值判断 艺术问题 转折

          当代艺术史:文化与政治的多维变奏――以“历史本体论”为视角的考察
          鲁明军(四川大学在读博士)

          内容提要:李泽厚继《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如何从马克思回到康德。诉诸于个体的建构――之后,在《历史本体论》中又通过从海德格尔回到黑格尔,重构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进一步诉诸于人之为人的问题,提出了历史之本体乃“度”的艺术。基于这一视角,当代艺术史不仅内涵当代艺术的本体论问题,亦包括历史本体论的问题,但最终还得回到当代艺术史的本体论问题。通过分析和解释,三者都根植于“人生”及其“度”的问题。因而,与其说是中国当代艺术,毋宁说是当代艺术在中国;与其重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毋宁以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的“面向他者”超越这一二元模式;如果说当代艺术和历史都无法回避语言为本的话,那么当代艺术史的人生之本则是本体的本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当代艺术史已成为文化与政治多维变奏的表征。窃以为,当代艺术史的写作也须在反思与重构“元史学”的同时,回到“元史学”的层面。

          关键词:“历史本体论” 当代艺术在中国 “面向他者” “元史学”

          当代艺术史的微观叙事――《1992:艺术转型》的前言
          吕澎(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内容提要:从80年代末期到1993年之间,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向当代艺术转型的时期,而1992年是这个转型的一个标志性的时间接点: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导致人们对的政治态度和文化立场的改变。事实上,1992年是一个承接1989年的现代主义余蓄,而当代艺术开始随着市场经济导致的全球化得到发展的象征性时间接点,之前出现的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很快成为新的艺术潮流。然而,如果我们考察1992年的上下文,将会发现许多让人感伤和无奈的事件,以及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浪漫主义的失落与理想主义的失败,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全球化语境中获得的成功也暴露出难以回避的问题。可是,历史往往是在复杂的矛盾中发展的,当代艺术的历史也不例外。

          关键词:1992 灵魂 意识形态 市场

          修史与批评九问
          彭德(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史撰写与当代艺术批评,共计九题:1.面对当代要有什么样的历史之眼?2.历史真相能还原吗?3.当代修史的障碍何在?4.口述历史可信吗?5.当代艺术重在修史还是修志?6.当代需要职业批评家吗?7.批评应当告别鲁迅吗?8.艺术批评应当回避哪些空泛的用语?9.图文互动是最佳批评模式吗?本文认为这是当代艺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扼要地作出了回答。

          关键词:历史之眼 还原历史 口述历史 修史 修志 职业批评家 告别鲁迅 西式宏大叙事方式 图文互动

          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孙振华(深圳雕塑院一级美术师)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的实际,分析了来自西方和中国的历史学传统对它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者的基本学术训练是西方式的,然而,中国传统历史观念对当代艺术史写作的潜在影响却较少为人们提及,它们表现在,将历史的价值终极化;将历史的书写作为建立秩序,获得正统地位的手段;将历史的书写道德化,为其塑造了“直书”、“实写”的光环等方面。

          关键词:历史学 传统 当代艺术史

          当代艺术史是矛盾中的写作―主体、原则与意义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人员)

          内容提要:当代艺术历史的写作是充满争议的写作,尽管如此,对它进行书写是非常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但如何写作,则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本文对当代艺术史写作涉及的三个问题略作陈述,即分期问题、写作对象和写作原则。这三个维度的展开将决定具体的当代艺术史写作。

          关键词:分期、对象、原则、意义、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史写作的隐形框架与利益取向
          杨小彦(中山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现象、艺术史写作与受众接受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点,切入到对艺术史写作的讨论当中。笔者在讨论中明确指出,隐形在艺术史写作背后的框架,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利益,这一利益一旦与资本合谋,就会导致一种艺术史的资本写作。笔者认为,这一资本写作涉及到历史与伦理的相关问题,并对艺术史的独立价值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框架,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客观现实,利益取向,资本写作,历史与伦理
          观念的流变与艺术史写作―以先锋派概念在艺术史写作中的使用为例
          游江(深圳美术馆工作人员)

          内容提要:“先锋派”概念西方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形成与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先锋派概念被用于艺术领域后,在实际运用中它一直摆动于艺术和政治之间。19世纪70年代,先锋派概念的使用重心才慢慢开始由政治领域转移到了艺术领域,逐渐专门用于表示那些激进的有创新意识的各种文化艺术流派。到了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概念作为一个艺术概念已经足够宽泛,成为了一切反传统艺术运动的总称。及至20世纪60年代,先锋派概念的使用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时尚,它被宽泛地运用到很多领域,从而也失去了其原初的先锋意义。“先锋派”概念在中国的艺术语境中过去常常被译为前卫艺术,当下,又被更为宽泛的“中国当代艺术”取而代之。

          关键词:观念“avant-garde”先锋派 前卫 艺术史 中国当代艺术 写作

          真实可信与价值中立―关于当代美术史书写中的价值问题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副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拙著《新中国美术史》一书的反思,主要讨论当代美术史书写中的价值问题。本文认为这一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是极其关键的:一是美术史家应书写谁的价值?二是在美术史的书写中,价值中立是否是可能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它又是如何可能的?三是美术史家作为美术史书写的主体,他的态度和方法与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应是一种什么关系?本文从价值中立是书写可信的美术史所需要的立场出发,认为应以参与美术史的当事人的价值观为书写对象,并在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中,确定其意义与价值。同时在本文中也讨论了主体间性、文本间性,以及无穷后退的反思态度对于书写价值中立的当代美术史的重要性。

          关键词:当代美术史 价值中立 主体间性 文本间性

      Processed in 0.091(s)   1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4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