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用残缺散乱的书信来纪念生命 作者:张晓刚 

        作者:核实中..2010-07-25 10:25:5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 后记

           

           没想到这么“快”自己居然也要出版《书信集》了,说实话有一点惶恐的感觉。也不知是从哪天开始的,朋友们再也没有通信往来了,电话和短信替代了“伏案工作”的状态和方式。随之而来的关于阅读和书写的生活逐渐真正成为了个人的隐私,甚至成为了某种“专业人士”的职业所需。我们与这个社会的交流方式从此也彻底地被改变了,对邮局和信箱的守候、期待,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孤独地工作,然后疲惫地奔波,在许许多多的party上被兴奋、被分解、被掏空、被日常。



            此时不由得会想到20多年前曾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拜读((亲爱的提奥——梵·高通信录》、《傅雷家书》等书籍时的情景。正是那些真挚、亲切而又朴实无华的书信,将我们拉到了大师们的身旁,同处一室,除了感动,再没有那种莫名的陌生和神秘。感谢那些书的作者们、编者们,在那样的年代中读到那样的书信,对一个年轻的寻梦者来说,其鼓舞和力量的作用可想而知。写到此,也再次感知到自身的学养和文化底蕴不仅完全无法与《傅雷家书》等那个时代的作家们相比较,更感到时代的更迭交替——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变,早已将我们扔在这个大轮盘上飞快地旋转着,再也不可能像当年梵·高们在苦闷中借着一盏明灯、一支笔于夜晚去追寻那些带有“永恒主题”的思想和情感的氛围了。



            生命是一天天“度过”的,生活是由许多的碎片和空白组装起来的。也许生命的意义除了索取和期待也有回望与守候?在回望中超越着困惑和遗憾,在守候中体验着无奈与沮丧如何变为一股新的血液浇灌着日渐干涸的心灵。有幸我和我的朋友们曾用通信的方式保存了我们自身生命过程中的痕迹与状态,每次重读这些信件时(可惜还有大部分都已遗失),面对青春和岁月却难免会有某种痛楚而又自慰的复杂感觉。它们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已不太重要了'值得珍惜的是它们曾如此真实而又贴切地与那个时代共存过,虽然无法“代表”什么,但却证明着生命在存在中所面临过的种种烦恼和质疑。



            能够最终鼓足勇气出版这本《书信集》,首先要感谢吕澎的鼓励和帮助,并为此书专文写序。其次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们(毛旭辉、周春芽、叶永青、杨千等等),他们多年来一直完好无损地保留了许多信件,并特别提供给编辑出版此书。还要感谢何嘉秋、徐志香、张敏非常辛苦的整理工作;吉洋的精心设计;聂荣庆、冷林的全力支持鼓励和工作协调;还要感谢许多重要的人,请原谅不在此一一陈述了。另外,此书信集仅仅收录了关于艺术和人生的讨论、思考方面的内容,其他关于生活的内容(包括家书等)暂未收录其中。最遗憾的是还有许多珍贵的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都已散失无寻了。



            不敢奢望此书能对他人有何用途,为了那些曾经狂热、惶恐和常常显得沮丧的记忆,为了今天无奈的被迫的失忆,重新整理这些几乎要遗失的残缺散乱的书信,以此纪念生命,纪念青春,并对我们多变的生活开始作一个起码的交代……

      Processed in 0.086(s)   1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