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记著名艺术评论家、摄影家郑铁林

        作者:核实中..2010-07-17 10:59:11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家,常人眼中的一群疯子、傻子、或上帝。
            著名艺术评论家、摄影家郑铁林,在我省艺术界、新闻界尽人皆知。许多人称郑老是位纯粹的艺术家,这纯粹二字主要因郑老有颗明净的心,做人治艺自觉地、不断地“脱凡胎,换俗骨”。虽然生活经常给他磨难、痛苦,但郑老的精神却始终升华着,为艺术奉献着一切。
            郑老1934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历任《劳动日报》、《工人日报》、《西藏日报》、《甘肃日报》、《兰州晨报》等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职,工作时间长达47年。
            不平凡的经历和超人的意志会造就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在多风雨的“文革”年代,郑老被打成“右派”,在狱中度过了整整8年。8年间他默默与天行,不能画画,不能拍照,他便用心构筑艺术之美,完成了《摄影美学特征》的草稿,使自己在坎坷的逆境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流水一来自成渠,学问一博自成道。”郑老是位杂家,且杂而深。除以摄影理论和摄影著称外,还对书法、绘画、金石、雕塑、音乐、美学、诗词、戏剧、禅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周易》、服装设计、烹饪等方面有专门研究。这些皆可在《摄影美学特征》一书中看到。吴辰旭在《摄影美学特征读后絮语》中写道“他用纯正的艺术女神的柔指轻叩着美学殿堂的神圣之门。这里既无任何庸俗社会学的痕迹,也不把人带入故作高深,迷幻无措的境地,一言一语,都从他心灵深处流出,清新自然。”
            “千种风流曰能,百般滋味曰妙,功业双绝曰精,轻驾超殊曰拔,骨清神洁曰贞,非意所达曰神。”臻于“神”境者为艺术之巅。郑老在艺术上追求一种自然,研究学问讲求无心自达。“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
            “你若想成为超人,不是去享受锦上添花,而是去承受落井下石的痛苦磨练!你的负荷越大,痛苦越深,就越能激发你的超人之力!”这是郑老在《开启艺术的心窗》一文中的一段话,也是他的经验之谈。逆境中他自奋不息,以坚强的意志同命运、世俗抗争。
            自1984年重返甘报社到现在,郑老发表摄影、书法、篆刻、评论、杂文等作品已有万余件(篇),主要著作有:《摄影美学特征》、《清风朗月》、《禅艺》、《悟道的瞬间》、《摄影艺术理论文集》等。他的禅书草篆融古文字、诗词、美学、金石绘画、宗教艺术于一炉,在1986年、1987年、1988年,与岭南画派泰斗陈少昂、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台湾画家黄君璧、美籍华人曾宪七的作品,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三次在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艺术院展出,并由日本、西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收藏。哈佛大学特邀郑老为艺术院研究员并赴美讲课。1997年应台湾大中华书画协会理事长吴佩欣之邀请,郑老的书印展在台展出,产生巨大轰动。
            “美在于发现。”艺术家不仅仅是美的发现者,更是美的传播者。
            郑老曾应邀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讲授摄影、美学、禅学,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各地听了课的许多同志经常写信请教问题。郑老在甘肃也经常到各大院校和工厂讲课,为培养年轻的摄影、书法、绘画、篆刻人才不遗余力。他因材施教,注意加强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他启发学生该如何思考,走向自己,发现自己,教诲学生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始终抱着“脱凡胎,换俗骨”的信念,以“承法为根,悟变为本,修养为基。”要一闻千悟而不能千闻不悟。
            郑老最痛恨的是以艺术为敲门砖,见利忘义的人。在他眼中艺术是无比圣洁的,艺术是心灵与精神的产物,是内心极大丰富的外溢,是思想的丰硕成果,是情感奔腾的大海,是艰苦的攀登,是高温的熔炼;而不是内心空虚的妄动,穷汉的无病呻吟……
            艺术家是孤独的,孤独也是一种境界,在孤独中孕育着伟大。
            丰子恺说过:“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芸芸众生,拥挤不堪;第二层是精神,已经座满,后来者只好站立;第三层是心灵,寂静无声,阳光万道。”这第三层必须有一颗纯心、坚韧的毅力以及耐得寂寞的精神才能登上。虽“高处不胜寒”,但毕竟“一览众山小”。
            郑老真正地把生活、工作、事业融为一体,几十年如一日,以达观、磊落的态度去生活,不断地追求艺术。
            古人常说点石成金,可从来没讲过点石成金的灵丹妙药,我们是否从郑老艺术追求的历程中取点灵丹妙药呢?

      Processed in 0.087(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