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对世纪之交中国新闻摄影的几点思考(提要) (作者:曾璜)

        作者:核实中..2010-08-16 11:45:41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本文通过对世纪之交中国新闻摄影发展的走势、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论述,并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本文涉及的内容有:
          (一)荷赛的影响、成就和局限;
          (二)新纪实摄影的兴起发展;
          (三)新闻摄影理论体系的构建:图片评判标准的新发展;国际上新闻摄影评判标准的趋同;完善中国新闻摄影分类;理论研究的进展;
          (四)新闻摄影发展的三个趋势:数码化和彩色化;印刷媒介图像化;网络时代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机遇和挑战;新兴图片市场对摄影师拍摄技术技法的要求;竞争的网网络图片市场。

          --------------
          (正文)


          对世纪之交中国新闻摄影现状的几点思考

          曾 璜 (北京中国特稿社)

          (一)荷赛的局限

          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新闻摄影周"上,来自荷兰新闻摄影基金会(荷赛)的专家与中国新闻摄影的精英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为固步自封多年的中国新闻摄影界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大门,世纪之交三位中国摄影师获奖(李楠,王遥,贾国荣)和5位中国年轻摄影师学员进入荷赛大师讲习班学习,加之理论工作者对荷赛系统的介绍,使荷赛在中国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欣赏荷赛的人士将其捧为新闻摄影的圣地,对荷赛持保留的人士更多地只是从意识形态上,而无法从摄影本体上评判荷赛,没能对业内人士产生足够的说服力。

          实际上,荷赛对摄影的评判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的是欧洲的摄影评判,它强调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捂。荷赛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所设立起的职业标准,建立起的与其他摄影形式相左的独特摄影语言,推崇的影像创新精神,以及在全世界范围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荷赛的摄影语言不是也不可能是新闻摄影终极的语言,荷赛的评判标准不是也不可能是世界新闻摄影的惟一标准。荷赛的评判标准不仅与东方的评判标准存在着差别,与美国的评判标准也存在着差别。

          多元化是近年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从许多中国摄影师,特别年轻一代摄影师的作品可以看出,荷赛多年来致力建立起来的新闻摄影审美已为中国人所了解、接受和运用,逐渐成为我们摄影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摄影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将通过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这一种摄影语言,更好的与西方的主流社会交流。

          与中国业界对荷赛了解相比较,荷赛方面则过分低估了中国新闻摄影和它的发展。以2001年在中国举办"新闻摄影大师讲习班"为例,荷赛准备将一个从没有在中国新闻摄影发展进程作出贡献的中国报刊作为好的案例放到学习班上研讨;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晋永权在课堂上当场质疑荷赛方面派来的授课专家的水平:"这就是你在中国拍的照片?"学员甚至应该质疑荷赛所聘请的"学员评审委员会"评委的职业水平,我以为大多数入选的中国学员可以教授某位评委什么是新闻摄影。就这些年荷赛聘请中国背景的评委来说,中国摄影人对这些评委的新闻摄影观念有多少了解?他们又有什么途径来影响中国新闻摄影业进程?甚至有些评委的职业水平并不代表中国目前的水平,不能让中国摄影人信服。客观的说出现这些现象,不是因为荷赛的职业水平出了问题,而是荷赛方对中国新闻摄影了解的太少,具体的办事人员以为用二流、三流的人就可以"打发打发"中国人,导致了近年来荷赛在中国影响力下降。

          就中国新闻摄影的实践来看,过分推崇以荷赛所为代表的欧洲新闻摄影的的审美还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特别在报纸的摄影报道上产生困惑,在这个层面上美国新闻摄影的审美(真实和客观的传达内容和信息)较欧洲新闻摄影的审美(个人风格的展示)对我们更有参照性。此外,目前基本参照荷赛而设置的中国新闻摄影的分类,也已不能适应中国新闻摄影实践的发展。许多目前困惑我们的问题早已为世界新闻摄影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国新闻摄影所解决,它的年赛(Picture of Year, POY)不仅在分类上较荷赛丰富,并将报纸照片和杂志照片分开来评,可以为中国新闻摄影文化构建提供更有操作性的借鉴。

          (二)"新纪实摄影"的出现

          纪实摄影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or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也有文章称其为社会纪实摄影)在中国经过了约二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纪实摄影"社会学意义,历史学意义,表现内容,对现实的评判意义的界定)还是在实际操作( "主题先行","系统性","完整性", 表现形式)都已进入成熟收获期。与反映客观存在为目的传统纪实性摄影相比较,以纪实性的手法拍摄但注重反映摄影师内心感受和表现摄影师个人特色的照片被理论家界定为"新纪实摄影"。我们应该注意到陆续面市的有些作品出现了"新纪实摄影"的特征,它们还冠冕堂皇地在媒体上以报道摄影的形式刊登出来 , 并开始成为我国画报摄影报道的时尚。

          据2002年8月来访的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图片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Michele F. McNally)女士 介绍:年轻一代的摄影师在拍摄上越来越个性化了,拍出来的照片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有着非常独特的想法、手段和眼光。我们在3年前就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并已经开始在杂志上大量使用这些年轻人拍摄的照片。我们不能只看镜头前面的照片,只看镜头前面的东西电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摄影表现上,我们不仅应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我们还应该找寻镜头后面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些东西。实际上,对传统的改变已经出现了,我们正在建立一种新的观念,我们要求的照片不能仅仅只反映客观存在,而且必须要反映摄影师是怎样看待客观存在的。 从"平遥国际摄影节"外国专家介绍的作品中可以感到这种发展趋势,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许多国内外摄影师展示的作品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三)新闻摄影理论体系的构建

          八十年代以来,老一辈新闻摄影理论工作者在"拨乱反正"中建立了我国新闻照片的评判标准:"新,真,活,情,意","记实传情"的提出不仅使新闻摄影界摆脱了"文革"阴影,解决了当时我国新闻照片评判标准的种种的困惑,在规避沙龙摄影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对今天的新闻摄影实践仍有着指导的意义。

          九十年代以来,传播摄影 和视觉新闻学 观念的提出,新闻摄影是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新闻摄影教科书中的标准说法 ,新闻照片的信息价值 、照片对新闻实质的把握和揭示、图片信息的传播效果 、照片中的动感和空间感都成为新闻照片的评判指标。年轻一代的从业人员还明确提出了:对新闻照片进行量化的评判;和新闻摄影的评比应该评如何使用摄影媒介来表现所报道的内容。而"新纪实摄影"的出现,也将质疑中国传统的新闻摄影评判标准。

          我国成长于九十年代的一批青年摄影记者在其摄影从业的背景中没有受到几十年来主宰我国摄影领域的画意摄影的影响,在其照片的视觉构成中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自然。并在大胆构图,闪光灯的应用等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对新闻摄影圈内出现的"某某的照片象美联社的照片"、"某某的照片象西方摄影师的照片"的说法,年轻一代的摄影师认为这是对新闻摄影发展趋势的误解,并撰文表述:如果说我的照片的风格不同以往,有一些与西方摄影记者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那么我以为这种风格应该就是当前年轻摄影记者群体正在努力创造的风格;如果说我拍的照片的感觉象外国记者的,那只能说明世界各国的新闻摄影由于时代的进步正在共同形成和创造出一些新的观念。

          数码化,彩色化,图像化(新闻摄影的数码化和彩色化,印刷媒介的彩色化和图像化)是世纪之交中国新闻摄影发展的三大趋势。媒体图像化直接导致了我国新闻图片边界的扩展,在报刊版面上出现了许多以广告拍摄手法拍摄,用中国传统新闻摄影定义无法界定的"插图"照片堂而皇之以"新闻照片"的形式登上了报刊的版面,如报刊中"电脑版","汽车版","居家版"等等版面上的照片。"插图照片"的兴起和繁荣大大丰富了传媒的视觉表现形式,还将成为本世纪我国传播摄影中发展最快,变化最丰富的摄影类别。但从我国传统的新闻摄影理念,甚至从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PP)的照片分类来分析这些图像,都将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因此,在将新闻摄影界定为"图片与文字的报道形式"之时,对新闻摄影进行重新分类,修改新闻摄影的内涵外延类来适应我国新闻摄影发展已成为必要。

          九十年代初期,理论工作者提出?quot;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面临着研究方法科学化的挑战和研究结果数量化的挑战" 后,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在研究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拓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现代化的研究手段被用于研究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 ;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被用来"关于建立新闻摄影学体系的构想" ;摄影作为一种媒介被放入传播学或视觉传播的领域来研究; 新闻照片的评判标准量化的要求和具体设想"。 此外,研究内容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新闻摄影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讨论; 对"纪实摄影"和"新纪实摄影"的讨论;对欧美二大新闻摄影体系的认知及对"欧美新闻摄影的差异"的讨论 ,对新闻摄影伦理的讨论和对西方新闻摄影理论体系主导着国际新闻摄影发展提出了质疑。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理论研究工作者都有可能平等的获取国内外新闻摄影资讯,摄影理论话语权也将发生转移:从缺少思想的资讯介绍和缺少资讯的理论空谈的"理论工作者"转向掌握了丰富资讯并富有思想的理论工作者。

          (四)数码化,彩色化,图像化三大趋势所带来的问题

          在新闻摄影数码化,彩色化,图像化发展的三大趋势下,数码相机,计算机,移动电话(在极端情况下和重大新闻的采访上为海式卫星电话)已成为摄影记者必备工具,照相机全自动,发稿图片全彩色,互连网已成为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平台。这些发展趋势除了质疑中国新闻摄影理论体系外,还对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图片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从业人员职业标准的变化:

          (A)摄影师:
          媒体图像化的趋势导致了视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特写照片(feature), 插图照片(illustration),设计摄影(design photography),人物肖像(portrait),环境人物肖像(location portrait),图片故事(picture story)等图片的兴起和繁荣,丰富了媒介传播摄影的表现形式,也对摄影师的拍摄技术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照片的彩色化进程挑战我国新闻摄影界约定俗成"不用闪光灯拍摄"的理念,在媒体彩色化的时代,色温准确就象曝光准确一样成为评判职业图片的重要标准,摄影师使用闪光灯来控制拍摄现场的色温,光比,光线入射角度和光线的质量的能力,已经成为评判摄影师职业程度的重要标准。许多早年优秀的摄影师因无法胜任近年来新兴高档印刷媒体的拍摄任务,不得将这个市场拱手相让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新的职业标准为摄影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
          新闻媒体图像化的进程挑战了摄影记者只需掌握抓拍技术技法的职业标准,发表在当代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照片是在摄影室内摆拍的,摄影记者是否会摆,是否有能力在新闻现场同时使用三盏、四战闪光灯,也成为摄影师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从国外媒介求职人员须知可以了解到,这里提到的技术技法都是一位摄影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国际热点报道,特别是国际战争的报道,由于其新闻源的不确定性,信息源的封闭性和报道过程的危险性,对摄影记者构成了最大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我国的摄影记者报道了除车臣危机以外的所有国际热点战事,但大多数新闻媒介都没能派出自己的摄影记者。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内许多媒介早已具备了派遣摄影记者出国采访的经济实力,许多摄影记者也都持有因公因私护照,完全具备了出国采访国际热点报道战争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进一部提高,媒体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国主要媒介都需要拥有一批具有境外独立工作能力的摄影记者。

          (B)图片编辑和摄影总监:

          新闻媒介的图像化使中国新闻摄影实践开始了从"怎样拍摄"到"怎样编辑"的进步。这些年来,媒介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从"画刊"向"专题报道摄影"(包括"专题报道"和"图片故事")的转变,而且报纸的版式设计和图片编辑培养的话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现代视觉传播理论,如主体照片的观念,视觉中心的观念,视觉中心唯一的观念,视框的观念,结尾照片的观念在报刊的版面编辑中大量地使用,许多图片编辑已可以熟练地将这些观念综合运用到报刊的版式设计中去?quot;在任何一家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报刊中,图片编辑不是可有可无的,也决不是那种拆拆信封,抄抄写写的角色,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大局眼光的摄影专家,一个摄影报道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一个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 而摄影总监则是决定媒介的摄影报道总体风格的关键性人物。

          图片编辑不等同于专题图片编辑,图片编辑应该参与报刊编辑的全过程中 ;在现代媒介中还出现有图片编辑向图像编辑转化的倾向 。从目前报刊上发表的照片来看,胜任的图片编辑不多,起着"把关人"作用的图片编辑的视觉修养和图片审核水平不高 ,图片网站图片过滥、影像质量过低,大量角度雷同、视觉乏味、内容重复、意义牵强附会的图片也同样出现在报刊上,能为媒体创建出独特的视觉报道风格的摄影总监也屈指可数。

          (2)网络图片库带来的竞争、机遇和问题:

          电子化的趋势为新闻摄影从业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交易图片已是21世纪影像业的主要工作方式。一些优秀摄影师因计算机的技术障碍或对互联网图片价格的不屑,图片供应商因网络技术障碍将市场拱手相让,而新兴的网络图片商,如photocome, fotoe, imaginechina, colphoto (原21pic)等,轻易地获得了市场, 不能直接下载购买的图片的网上图片销售代理已经被淘汰出局。国外的主流传媒通过其在境外的网上销售平台和国内的图片交易网站的代理开始了中国图片市场的瓜分,国内外图片商的兴起重写了中国图片市场的格局:国际新闻为imaginechina (getty/newsmaker,gamma, contact等中国代理), photocome(sipa,empics中国代理), colphoto(ap/wwp, New York Times图片中国代理),超景(allsports中国代理)等瓜分;新华社所垄断的中央外事新闻为中新社图片网,中国日报图片网等图片库所瓜分;Imaginechina,photocome,colphoto等图片网站则将中国摄影师的图片直接销往境外。photocome,imaginechina,fotoe, colphoto这样的全国性图片销售网站和各大媒体自己组建的网站,如中新社图片网,《中国日报》图片网,中青在线,中国体育在线,华商报,人民日报华东版等正在将其摄影师采拍的北京新闻图片和地方新闻图片销售给地方媒体。据《华商报》介绍,该报摄影记者拍摄的一张"洛阳大火"的照片通过其图片网站销售了46次。

          但是网络时代数码图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新闻摄影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网络图片质量,网络图片价格,摄影师与图片编辑的交流,图片代理对图片的控制,网络图片的知识产权,著作权归属问题都成了新闻摄影界关注讨论的问题。

      Processed in 0.094(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