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联芳楼的开放性特征浅析(作者:赖瑛)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7:29:53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摘 要: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西合璧式建筑精品的联芳楼,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本文试从开放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来分析这种开放性特征。
          关键词:建筑美学、侨乡建筑、开放性特征

          联芳楼,坐落在古朴的粤东梅县白宫小镇上,是座设计独到、用材考究、雕刻精细的侨乡建筑,处处渗透出与众不同的开放性特征,令人叹为观止。对于联芳楼的开放性特征具体而细微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当时当地侨乡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进行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
          一、开放的思想意识
          联芳楼是印度尼西亚华侨丘麟祥、丘星祥于1934年合资兴建的。20世纪的前三、四十年,正是“各个国家、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建筑几乎同时涌入中国”之时,呈现出“空间上的同时展现” ①。所以,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难怪乎在交通如此不便的粤东偏远山区你也能看到这样一座充满浓浓的异国情调的“洋”建筑。
          其实,类似的中西合璧建筑在粤东梅州地区经常可以见到,它们大多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那时,梅州的客家子弟漂泊海外的非常多,正如所有传统中国人一样,大凡在他乡异国取得一定社会、经济地位后,总是会想方设法荣归故里大兴土木,所谓“衣锦还乡”。但是,客家先祖基于“维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的客观社会条件,秉承传统“财不外露”的先祖遗训,在建筑装修、装饰上显得宁静淡泊、若有若无,外观更是一堵黄土墙、一片黑瓦,一派古朴厚重之势。
          然而,清末民国期间的兴梅侨乡们却敢为人先,勇于破旧立新。他们飘扬过海,在异国他乡跌打滚爬许多年才有建楼的辉煌灿烂,所以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善于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显示出开放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当他们荣归故里,营建宅第时既考虑起居舒适,更突出他们对时尚的追求,以开放的心态引领家乡的潮流。
          与众多侨乡一样,丘麟祥、丘星祥也勇敢地打破了多年来的老传统,张扬鲜明的个性,不辞辛劳地将外国洋式建筑的相片带回故里,不惜重金地将联芳楼外观装饰得富丽豪华。该楼占地面积虽然只有4000平方米,但建成却历时三年,耗资20万大洋,用了大量的黄金、珠宝、玉石等,并从国外和潮汕聘请能工巧匠100多名,从事雕刻、绘画、镶嵌、染色等工艺。整座建筑设计之独到、用材之考究、雕刻之精细,可谓是匠心独具,令人叹为观止,不能不说是开放的思想意识给他们带来如此引人注目的房屋。
          开放的思想意识还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西式化,以及立面处理的西式化。联芳楼墙体为三合土墙,楼板、天面、梁、柱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与当时传统的夯土结构的客家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开放性。楼房顶层四周设略有出挑的平檐口,檐上四周依次分立望柱和栏杆;阳台的顶部三面都用雕花的石材做成拱形,宛如道道彩虹飞落,阳台上方是三由罗马柱围成的帽形塔楼;中央主体部分,以纤巧的“爱奥尼克式”通柱贯穿二层,外横屋一层转角仍设“塔司干式”柱。试想,如果丘氏兄弟没有开放的思想意识,他们不可能冲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态,从而对各种外来建筑风格进行兼收并蓄。

          二、开放的生活方式
          开放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带来开放的生活方式。透过对联芳楼的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联芳楼有着许多的开放空间,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联芳楼以其“十厅九井三堂四廊”而闻名周边,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及最后一排长长的枕头屋,布局巧妙,富丽堂皇。而最为巧妙的是众多的天井四周均有偏厅,大部分偏厅都如右图所示的装饰装修,显得富丽、气派。所有厅堂,不管是正厅还是偏厅,都是宽敞明亮,通风流畅。这给居住其中的人提供了充足的人们开放性生活的所需的空间,使安坐其中的主人、客人在优雅的环境中谈笑风生。此外,数量足够的厅堂也给秉承“来者都是客”的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一个足够的宴请宾客的场所,满足了楼主人讲究排场的心理需要。
          楼房三个门厅上层四根直径半米多粗的白色罗马柱四根方形的廊柱,勾筑出三个20见方漂亮的大阳台。整座建筑前方没有建筑物遮挡,楼主也只是筑一低矮的围墙,所以,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视野开阔,人的心境都不由得开朗了很多。再想象一下,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与亲朋好友临风把酒对月饮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这些无一例外是朝外的阳台,打破了客家以往“外封闭、内开敞”的格局,让客家人从封闭的小空间中走出来,步入开放的外部世界。
          联芳楼还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就是天台的设计。楼主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式,而采用水泥浇筑的平屋顶形式。平屋顶实则是个大平台,是个大瞭望台,站在平台上,白宫镇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尽收眼底。为大到这种开放的境界,楼主可真是煞费苦心。
          这种多厅堂、大阳台、平顶屋的设计表明侨乡家族内活动的公共场所增多,人们的交际性、开放性活动不断增多,也表明侨乡建筑不仅内部开敞的程度提高,而且外部也是开放的。这种建筑上由内而外的开放实际上也是人们思想的开放的有力证据。
          开放的生活方式显然是以思想意识为前提条件的,但更主要的是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末民国时期,客家所处地区受战患较少,处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兴梅侨民安居乐业;在此期间,大量的侨资、侨汇引入兴梅地区,大大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其中也包括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变化;再者,侨乡在海外眼界开阔,深受“个性张显”的外来文化特性的影响,开放的本性得以点燃,这些影响必然会在建筑上得以体现,所以才会出现像联芳楼这样富丽堂皇、开放性颇强的侨乡建筑。

          三、开放的审美情趣
          开放的思想意识引领楼主享受开放的生活方式,也带动楼主开放性的审美情趣。联芳楼雕刻精美、做工精细,雕饰丰富、色彩绚丽,体现了主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审美情趣。
          楼房左右塔楼正面浮雕刻画的是两个卷发、高鼻子、凹眼睛的西方小孩捧着一颗巨大的五角星,这两个小孩还长着翅膀,俨然是西方宗教中的“天使”;楼顶舞绣球的狮子显然是舶来品。房屋主体朝南四组窗户,窗楣下方各有一幅精妙绝伦的浮雕画,描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海滨生活风情画,画面有尖顶的教堂、有海上冒烟的轮船、也有打着洋伞穿着巨大裙摆的贵妇、还有小轿车,竟然还有穿山而过的火车以及每幅画中都出现的自行车。在20、30年代,自行车、火车、小轿车都是稀罕的物品,由此不难看出房子的主人是一个接受新事物、自由奔放而又充满激情的人。这也正是当时中国侨胞突出的人文精神特征。
          联芳楼除了装饰内容上楼主开放性地采纳西方传说故事的事物,在建筑色彩上也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出与中国传统建筑极其不同的一面。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建筑对色彩极为讲究,而且等级分明。例如,黄颜色一般见于皇家建筑,也时有见于宗教建筑,如佛教寺庙,但极少见于民居建筑,而兴梅侨乡建筑却大胆采用鲜艳、亮丽的颜色。在中央塔楼的穹顶上就耀眼地刻着烫金的楼名——联芳楼以及闪闪发光的五角星。整座建筑色彩清雅,在古朴的小镇上散发着一缕清淡的幽香,在土墙黑瓦传统建筑的衬映下格外耀眼。笔者认为,这种色彩上的大胆尝试和突破,鲜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进步,20世纪初封建制度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自由、民主、平等”等呼声高涨并开始入人心,体现在建筑上则是百姓自发地将原来只属于特权阶级的某些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物品上。当然,这种创新的步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跟得上,那些飘扬过海、见多识广、敢于与旧势力作斗争、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侨乡们理所当然成了吃蟹第一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兴梅侨乡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以及在建筑装饰装修的色彩、内容等手法上反映出客家侨乡已经具有开放的心态,但显然这种开放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开放”,尽管侨民对于西方各种外来文化极为推崇,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客家民系传统文化的执著已经根深蒂固,对外来文化自然而然会采取一种有所保留的选择,这既是兴梅侨乡的文化特色,也是当时侨民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作出的文化策略。所以,“兴梅侨乡建筑面对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碰撞,尚处于艰难的理性抉择阶段,尚未达到实质性的融汇创新,更多的表现为在沿袭传统建筑文化之时试探性地借鉴外国建筑符号和建筑技术。” ②

          参考书目:
          ①《中国近代建筑史话》扬秉德 蔡萌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第6页
          ②《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 唐孝祥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第195页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085(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