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德国电影的新一代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5:18:10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当今,被称为新一代的德国电影正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承认,最好的证明莫过于这类电影经常出现在权威性国际电影节的参展、获奖名单上。近10年来,新德国电影曾5次被奥斯卡评委会提名为“最佳外语片”,两次获胜。其中多纳斯马克2007年夺冠片《别人的生活》(又译《窃听风暴》),今年5月还一举囊括德国电影奖中的最佳影片、导演、制作、男主角、男配角、剧本、摄影等七项大奖。最近,它已被好莱坞制作人买断了翻拍权。

          有意思的是,在众多获奖片中,好几部故事片都出自初涉影坛的年轻导演之手,有的竟是他们的处女作。如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马蒂阿斯•卢特哈尔特,以及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克里斯•克劳斯等,他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国界。

          在这个方方面面矛盾异常鲜明、十分激烈的欧洲国家,最近几年,新的自我价值正在形成,令人瞩目。全球观众和评论界似乎都兴致勃勃地愿意跟随德国电影人的镜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统一,以及这些事件所遗留的后果来一次重新思考。历史为新一代电影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思考动力,并同时在新电影浪潮中迅速得以反映。当下,新一代德国电影正朝着直面既朴实、又复杂的人类生活目标本身前进……

          把故事讲好、讲完美

          出生于1973年的多纳斯马克集导演、编剧、制作人于一身。《别人的生活》是他的处女作,在欧洲放映时被冠名为《特工ХХ/7》。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东柏林,秘密警察韦斯勒自以为是地把目标锁定在某著名戏剧家身上,在他住处悄悄安置了***。

          岂料,当他闯入房主人和他女友的私密空间时,却被正直人的平常恋爱生活所感动,羞愧地成了自己行为的人质。韦斯勒最终不仅没完成监听任务,反而介入到这对无辜恋人的生活中,暗地予以保护。戏剧家直到两德统一之后,才发现这一秘密,不寒而栗……当戏剧家通过查阅档案,找到这位窃听者,又不便相认时,决定以写小说的形式感谢救命恩人。影片结尾镜头相当感人:当韦斯勒购买《好人奏鸣曲》时,他突然发现小说扉页上赫然写有:“仅以此书,献给特工ХХ/7”,他禁不住潸然泪下……

          多纳斯马克出生于德国科隆,居住过不少地方:纽约、西柏林、法兰克福以及布鲁塞尔……他曾在牛津大学学过哲学、政治;在列宁格勒学过俄语;最终在白俄罗斯米亚杰利电影学院学导演。“法西斯”、“二战”……对多纳斯马克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显得太过遥远,最多只能从教科书、文艺作品中获得一点间接知识。柏林墙倒塌,他也不过只有17岁。我们难以想象,他如何对德国人讲述1984年的这段历史,如何让这些过来人感到片中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切身体验。他在获德国电影奖时,这样回答媒体:“我所讲述的历史,并非强调细节、事件,而是注重那个时代的气氛”。的确如此,韦斯勒并非典型,是导演虚构的艺术形象。导演在渲染主人公所处时代氛围的同时,重点放在:让人们看见人性关怀的温煦曙光。

          本片与三年前的大片《再见列宁》同样都是在披露当时社会现状,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完全没有涉及政治,没有按“新德国电影”的流行套路构思情节,而是以全新角度审视历史,有意压制住德国人传统的正经、较真特点,尽心尽力地把故事讲好、讲完美,不着痕迹地渗透自己的社会观、历史观。

          当德国观众在片尾看见韦勒斯这位曾经阴险蛮横、不可一世的特工,而今变得佝偻猥琐、孤苦伶仃时,一个劲追问:“他难道真是好人吗?”多纳斯马克用斯蒂芬宽恕保罗迫害耶稣的故事为例,奉劝大家要懂得原谅:人物形象变化见证了时代对塑造人的巨大作用。

          4小时,好像只过去了4分钟

          今年5月,第57届德国电影奖揭晓,《四分钟》夺得最高奖:金奖。这是导演克里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他同时也是该片编剧。其实早在2002年,他已一鸣惊人,他执导的首部故事片《破碎玻璃心》赢得了巴伐利亚电影学院等十项国内和国际大奖。

          克里斯•克劳斯1963年出生在下萨克森州格丁根,当过记者、画过插图,之后,在1991年至1997年间,就读于柏林德国电影电视学院。他为一些电影写过剧本,如罗萨•冯•普拉乌汉斯执导的《男极圈》,德特夫•贝克的《欢乐一箩筐》等,还在好几个电影学院同时教授过表演课。

          《四分钟》里的克鲁格夫人在监狱里教授钢琴课。她自费购买钢琴、聘请调音师。舒伯特、莫扎特、肖邦的音乐和杀人囚犯组成的乐队——这就是女钢琴教师的全部生活。她已80高龄,60年如一日地为监狱工作。

          如果没有杰妮的出现,她的钢琴教学生涯或许就这样波澜不惊地默默结束。然而,一个犯有杀人罪的叛逆女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女孩虽然年轻,却不打算就此罢手,还想继续杀灭周围的一切,以解心头的疑惑。克鲁格夫人还从未遇到过像杰妮这样的顽固份子。面对生命走到尽头的杰妮,克鲁格夫人由初次见面的拒绝到慢慢感到痛心、理解、最后终于接纳。

          她决定将这个女孩打造成音乐神童,实现她自己当年的梦想。幸运的是,神圣的音乐把两个年龄相差悬殊、身心都受过重创的女人连在了一起。钢琴老师坚信,世界大师的名曲能征服狂妄无忌的女孩,能挖掘出她潜藏着的演奏天赋。为了让杰妮能静下心,能在权威性的钢琴大赛中获胜,克鲁格夫人向孩子倾诉战争时期留下的、不为人知的心底隐秘,忍气吞声面对她的暴躁脾气,陪听、陪练,最后甚至不惜帮她越狱……

          影片渐渐进入佳境:杰妮在音乐的最高殿堂——德国歌剧院舞台上,尽情演奏4分钟。这是克鲁格夫人冲破世俗偏见,以毕生名誉为代价换来的宝贵4分钟。极有天赋的女孩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弹奏钢琴时,真正感到了身心的自由和解脱……

          影片雄辩证明了音乐所富有的强大拯救力量,它是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影片从第一分钟起就紧紧抓住了全场眼球,尽管要放映近4小时,观众感觉像是只过去了4分钟。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的赞美更是幽默:“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金爵奖奖颁给《四分钟》!”

          简单,但不普通

          年仅31岁的马蒂亚斯•卢特哈尔特凭借首部故事片《乒乓球》,获得了本年度戛纳电影节青年评论界奖;作家、作曲家协会最佳剧本奖等多个奖项。此前,他仅拍过一些短片和记录片。

          艳阳高照。花园里能见到半损坏的蓄水池。妇人在对着小狗说话,儿***着钢琴,时间像是停滞了……影片就这么田园诗般地慢慢展开:16岁的巴乌里不久前丧失了父亲,想四处寻找一个理想的栖身处。在没有接到任何邀请的情况下,他独自来到安娜婶婶家,并赖在这个心目中的安乐窝不肯离去。安娜最初没把他放在眼里,直到巴乌里提议修缮蓄水池,他才渐渐被接纳。

          女主人身为职业钢琴家,想培养儿子成才,却又不想儿子日后超越她的钢琴演奏水平,于是便想方设法求得巴乌里的支持。当巴乌里感到自己完全受制于婶婶掌管,像被击打的乒乓球,抛来抛去时,内心的隐痛驱使他迈出了冒险的一步:没有应答……戛纳评委会认为:《乒乓球》具备有优秀影片的所有元素:鲜明准确的台词、天才的演员和紧凑有力的故事节奏。

          卢特哈尔特曾在康拉达•沃尔法电影电视学院(位于前东德的波茨坦-巴波尔斯贝格)学过几年导演技艺。他谦虚地承认,在《乒乓球》拍摄过程中,根本没想过影片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究竟会被怎样的观众所接受:德国的,还是其他哪个国家?他只希望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仔细、仔细、再仔细些,拍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影片。他承认,影片内容简单,但并不普通。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091(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