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园林,性与美学

        作者:核实中..2009-08-24 11:13:4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方丈:
          所有人的本能里面,都有对水草丰茂之景象的爱好。凡是有条件的人,比如历代皇帝,都选水草丰茂的地方居住。在北京就是沿着燕山脚下的流水居住,如北海和中南海,或上游的圆明园颐和园。共产党进城之后,也是一样。他们到了北京就选中了玉泉山和中南海。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也是一样。普鲁士国王的行宫,希特勒的别墅,如今的大财主的别墅。都建于柏林的万湖边上。那里的环境和气候,和中南北三海相似,只是更湿润温和。
          因为全人类和动物都喜欢青山绿水花草树木,所以不论古今中外,所有人都喜欢在自己的庭院里面种植花草树木,有条件的还要挖池蓄水。就连沙漠地区的人民,也要在他们的院子里修建水池,种植丁香石榴。有水草树木的环境让人舒适,给人美感,我们可把这种美感,叫作“生存美感”,或“舒服美感”。因为它之所以给人美感,是因为它对人的生存繁殖有利。而且它也符合人天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所以也让人舒服。

          适合生存的环境和东西,给人美感。这是“美”的最初意义。中国人都知道“羊大为美”。羊的个大就是肉多毛厚。有了肉和毛就有吃的穿的,生存繁殖的机会马上提高。这羊大之美,就是生存之美,也就是舒服之美。

          如今的选美和美人之美,也是生存之美。因为参加选美的姑娘必然健康性感,最适合生养后代。生养就是生存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除了爱好水草树木大羊美女,还有一爱,就是爱石头。

          有人会认为石头对生存繁殖,并无好处,为什么对石头会有爱好,而且还把石头当作庭院设计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古爱山水,中国的山就是石头。

          所以爱山就是爱石头。古人在庭院中也必须摆放山石,而且石头的位置和形状,是庭院设计的重点。

          人为什么会爱石头?或许是因为石头对生存繁殖,也很有贡献。我们知道古人住在石洞里面。周口店的猿人和山顶洞人都住在石洞里面,欧洲古代的人类也都住在石洞里面,而且是很深的石洞。不但人住在石洞里,动物也以石洞为家。

          小的动物住在石头缝里,有了小动物,大动物才有吃的,大动物更需要住在石洞里,一方面为了躲避风雨,一方面为了繁殖后代。有了动物人才有食物和毛皮。

          所以石头对人和动物的生存繁殖,贡献也非常大。人对石头也就有先天的爱好。

          但是中外对石头的爱好,有不同的表现,中国人爱从自然之中选择石头,装饰庭院。西方人无此爱好。西方人对石头的爱好可能表现在他们的石头屋子上。

          也就是说,他们比中国人更直接。以前住石头洞子,后来住石头房子。而中国人的房子多用土木建造,所以只好把对石头的爱好,用庭院中的山石表现出来。

          因为有这样的差别,东西方对于石头的艺术创作,也有不同的道路。中国人主要靠选择:世界上有无数的石头,中国的石头艺术家走遍高山大川,在无数的石头中选来有数的几块。认为他们最美。这种创作方法,叫作“选择创作法”。

          这种方法排斥加工,保留天然,如果谁在天然石头上开沟钻眼,就违反了这种创作方法,这石头也就只能作磨盘石碾,不能放在庭院中观赏了。西方人要对石头作深刻加工,把石头凿成各种非天然的形状,或是用于建筑,或是用于塑像。或是同时用于这二者。

          以笔者所知,西方直到近代摄影技术发明之后,方才广泛使用“选择创作法”。摄影是一种选择艺术。其艺术性主要在于选景,和中国人选石头是一个意思。都是在数不清的可选之物中,按自己的眼光选出有数的几个。同样,拍纪录片也是选择艺术。对同一件事情,两个人能拍出很不相同的记录片。因为他们选的镜头不一样。

          中国人的选石眼光,受中国的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受老子和阴阳五行哲学的影响。老子主张顺应天然,五行主张阴阳调和,和金木水火土调和。中国人对石头的选择,也反映出这种哲学。自然就是不用人作加工,由老天爷来加工,老天爷加工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调和则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石头自己要调和,比如颐和园观澜堂前的那块有名的石头,那是宛平的米先生从房山的万山之中,挑选出来的。米先生是选择艺术家,他挑的石头非常好,但是他运这石头到半路就没钱了。后来清朝的皇帝把它运到颐和园。这石头的特点明显是天然和调和。这天然就不用说了。这调和主要在于石头本身,它有体积,有孔窍、有圆的边,有尖的顶,有干的阳面,有湿的阴面。上面趴藤,下面长草。洞中积水,缝里生虫,有横向的扩展,有纵向的稳重。我不是石头专家,如果让石头专家来说,这石头的好处就太多了。恨不得它就是女娲补天之石,或红楼梦里那块变成宝玉的石头。我实在没这么多想像力,我只是觉得这石头确实挺好看,而且对它的印象很深。

          第二个层次的调和,就是和庭院里面其他的部分的调和。因为庭院里面有水有树,有门有房子,和这些因素的调和,最为重要。致于怎么调和,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我觉得中国人在这方面,很注重生殖或性的含义。我们知道,石头对于人和动物,本来就有很强的生殖的意义。因为生孩子一定要在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进行。就连玛丽娅生耶稣,虽有上帝的佑护,也必须找个马厩。动物生养孩子,也喜欢在石洞之中进行。以前的“家”就是洞,女人在洞里生养。如今的新房,还叫作洞房。可见洞的性和生殖的含义。由于有这样的背景,东西方都会把石头和生殖联系在一起,西方人联系的十分直接,他们用石头作房子,在房子里面交配和生养。中国人用砖木盖房子,不用石头遮风避雨,但可以用石头遮挡视线。比如颐和园里的那块石头,就被当作屏风。以前有钱人家多是一夫多妻,但是家里的空间有限。所以用假山作为各妻妾的住所的隔离物。男人就可以从这个女人家里,翻或者绕过一座山,到另外一个女人家里。据说这是男人的原始本性,以便在各条山沟里都留下自己的基因。至少在中国这种多山的地方,男人或公猿会养成这样的习性。而且,在山这边的女人家里,就当作那边的女人不存在了。

          因为石头山不但能挡视线,也很能挡声波。让山那边的女人看不见也听不见这边。

          也就是说,西方把石头作房子,也就是容器,而中国人把石头当作分割空间的隔离物。把有限的庭院空间分隔成好几个家。说起来都是为了生殖。

          也是由于中国庭院的石头在屋外而非屋子本身,中国人似乎也有在屋外性交的爱好。我们知道孔子的父母,在一个野外的小山上性交,孔子就是这次天然交配的产物,所以取名为孔丘。在“金瓶梅”中,若干次最激烈的性交,都是在露天的庭院里进行,而且都在山石旁边,其中一次在山洞里。【牡丹亭】中的性交,也是在庭院中进行。红楼梦中里虽然没有露天性交,可是有很多露天性感场面。比如史湘云枕着花瓣睡在石头上。说起这种爱好,也和中国人的哲学有关,我们已经说过,老子和五行之说,使中国人崇拜天然,而屋子里面不够天然,外面才真正天然。在天然环境中行天然之事,才是正理。另外是五行调和,也就是和天然的各种因素调和在一起,生育行为方能成功顺利。屋外的这类因素比屋里更为丰富也更为调和。

          以笔者个人的感觉,西方的园林很不适合开展性行为。除非是在晚上。因为西方的园林,注重开阔和大曲线,很少有几面都能挡住外界视线的地方。或者说根本就没这种地方。所以他们只好跑到屋子里进行,不能享受天然之乐。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说的是十八世纪的一个风景画画师,在一个大贵族的庭院中和一贵妇偷情性交,他只能躲到贵妇人的大裙子后面,让妇人假装趴在地方采蘑菇,而他则从后面进行。因为贵族老爷在城堡里可以用望远镜监视整个庭院。相比而言,中国的园林可是性交天堂。

          中国的庭院设计,自从南宋以后,从以石头为中心,变成以湖为中心,原因是南宋之后,皇帝的心理都有了“西湖情结”,或者叫作“贾似道情结”。贾先生是南宋末年的宰相,地痞无赖出身,但是特别会玩,其中包括玩女人。他最喜欢的玩法,就是在西湖载妓泛舟,坐着船从一家妓院转到另一家。这和上面说的从一条山沟跑到另一条,是一个意思,都是尽量传播自己的基因。是男性和公猪的特点,也是进化过程付于他们的本能。但是翻山越岭实在辛苦。而且那是多山地区,也就是穷地方的男人或公猪的本能,不适应江南鱼米之乡。在江南水乡可以坐着船来回搞女人,不但轻松省力,而且船本身是个优良的性交场所。因为它既摇晃又平稳。我们知道南宋以前最会玩的是隋炀帝,他建造迷楼,乘羊车到处搞女人。从他这种玩法,可知他是鲜卑后代,身上的羊膳还没被文明的雨水洗净。其玩法还停留在半游牧和半农业化之间,比地痞贾似道落后了几个世纪。但是其理念正确:迷楼就是用建筑物作遮避物分割空间。和用石头的意思一样的。羊车也是一种性交场所。也是因为它平稳并摇晃。但是这方法确实是很落后,被以后的男性所抛弃。倒是山西土财主的庭院,还有点迷楼的意思,如“大红灯笼里的那个庭院。经过贾似道的开发,中国的权势人物,就有了新的玩女人办法。而这种办法的中心,不再是山石,而是湖水。或者说,贾先生把湖的性含义大大扩展了。湖和石头一样有分割空间的作用,但是穿越这个空间本身有性含义,就是可以载妓泛舟。和石头山分割空间相比,给男人增加了乐趣而减少了劳累。以湖代石的结果,是把庭院从多妻制的家庭,变成单一嫖客的红灯区。有公猪特性的皇帝们更高兴了。但中国的选择艺术也就不能发展了。因为湖水这东西什么地方都一样。挖个池子放水就行,没有什么可挑。选择艺术的停滞,也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停滞。因为中国的绘画艺术画的山水石头,和人的选石头的眼光品味有关、对石头的品味反映到山水画中,到了南宋之后,对石头的品味停留在北宋的时代,山水画的水平也就停留在北宋的水平上。

          所以要说石头艺术,还是要以南宋之前为中心。中国人选石头,以北宋最为讲究。宋徽宗最喜欢的是太湖石。这太湖石产于长江流域,由水侵蚀而成。太湖石的特点是自然、调和,因为他形成于天然,而且被水严重地侵蚀,使其中空有洞,积水藏虫,有的还能通风透光。也就是说,它被自然深度地加工,自然把一整块石头镂刻成烂棉絮的形状,实在是花了不少力气。这石头不但表现了天然,而且显示了天然的力量。由于皇帝喜欢这种石头,花大钱收集和运输它们,结果搞得民不聊生,把国库也花空了。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徽宗是个艺术家,却在历史上被公认。他选石头的眼光,当然很有水平。他命人建造的“艮岳山”宫殿群,不但环境摹仿天然,而且房子的样式,全按江南白屋,也就是当时的民居建造。他的艺术不当饭吃,也挡不住北方的骑兵,所以他活该灭亡。但是这艺术风格,应该说是中国的特色。这特色的中心还是崇尚自然:虽然建造园林花了很大的人工,但是努力模仿自然。民居式的建筑,也算是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实际上在农业社会,民居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的艺术风格传到了日本,日本也喜欢在园林和庭院中摆放石头。日本可能是缺少太湖石,或是缺少中国的被水严重侵蚀的石灰岩,所以他们的石头没有孔窍。也没有植物在石头上生长。至少我是没看见过长着植物的石头。他们的石头大都是光溜溜,但是有曲线。比如L形,M形。圆柱形。O形和龟背形。M形的叫作马鞍石。其他形的叫什么我不知道。这些石头的主要作用,是和园林的其他的因素配合。比如和房子和草地树木配合。这些石头,也都是选自天然。其作用也是在庭院中模仿自然景色。

          西方的石头艺术,主要靠大量人工。也就是对天然石头进行大量的加工。比如金字塔、希腊神殿。西方的雕塑和建筑本来就是一回事。对石头的加工就是雕塑。在柱子上雕花和雕刻一个人像,技术上完全一样。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凡是石头都经过加工,不管是作房子的石头还是作雕像的石头。到了现在西方的园林中,也有石头,但都是建筑:笔者曾经去过几处欧洲的园林,在树丛中或是有一个希腊式的石头房子。或有几根石头柱子。笔者以为那房子里有什么东西,柱子是古代的建筑的遗迹,后来才知道,它们只是为了和园林的其他部分配合,和中国园林中石头的作用一样。只是中国用天然石头,而西方把石头加工成建筑。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26(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