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8:47:00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古代美学把艺术的内容(意蕴)分析为两个方面:“辞情”与“声情”。在各门艺术中,“辞情”与“声情”是统一的,但并不是平衡的。例如,“诗”与“赋”的一个区别,就在于“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表演(欣赏)的方式也不一样,声情胜者宜歌,而辞情胜者宜诵。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理论。
诗是声情胜于辞情。所以王夫之主张诗应该向音乐靠拢。
我最初读中文翻译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一点味道也没有,我弄不明白为什么俄国人这么推崇这两位诗人。后来听用俄语朗诵莱蒙托夫的诗,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实在太美了。有人曾尝试把唐诗译成白话文,读起来很乏味,也是因为经过翻译,声情失去了。
现代诗要写得成功,恐怕也要更加注重声情。也斯的《钟馗嫁妹》,“聋过的耳朵尤其警觉/细听枝头鸟语弄轻声/瞎过的眼睛隐约再追认/小桥边残雪报春晴”,“趁着这月色微明/曲弯弯绕过荒芜径/看灰墙上逐渐显露紫色花瓣/没有了悲愤也不是伤情”,读起来,诗的节奏和音韵弥漫着一种升华了的悲愤和伤情。这就是声情。现代诗不能失去声情。
书法也属于这类艺术。当然书法不是声情,而是“草情篆意”。同是岳飞《满江红》,不同书家写出来,意蕴完全不同。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