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8:42:2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美)爱莲心著、周炽成译:《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作者简介:
爱莲心(Robert E.Allinson)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撰写和主编了7部著作,并发表了18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中国哲学的。他被公认为英语世界中庄学研究最高产的学者之一,其主编的《理解中国人的心灵:哲学之根》(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89年以来再版了10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被前牛津大学教授马克·艾文(Mark Elvin)誉为“卓越的成就”。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际汉学界研究庄学的力作。作者认为,《庄子》(尤其是其内篇)的主旨是心灵的转化,是从梦向觉的改变,是从低的境界向高的境界的跃迁。本书一反传统的把《庄子》看做相对主义之作的看法,对庄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相对主义解释作了细致的辨析和深刻的解剖。书中大胆质疑了流传两千多年的“蝴蝶梦”的编排顺序,并认为《齐物论》中“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的“大圣梦”更能体现庄子的思想,而“蝴蝶梦”只不过是“大圣梦”的不成熟版本。本书对《庄子》作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人类一流心灵创作的一流哲学作品。
目录:
中译本序
序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鷇音
第二章 神话和怪物:论隐喻的艺术
第三章 神话的内容
第四章 作为隐喻的怪物
第五章 作为隐喻之美:变形的象征
第六章 蝴蝶梦:文本内的调整
第七章 蝴蝶梦:文本外的调整
第八章 相对主义问题
第九章 相对主义解释的起源
第十章 自我转化的吊诡
第十一章 孟孙才之例
第十二章 鸣雁
译后记
中译本序:
我很乐意为我这本关于《庄子》的书的中文读者写一个新的序。这本书应该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个方面是它所提供的解释《庄子》的新观点,第二个方面是它对现存关于《庄子》的西方文献的主要解释模式的讨论。在同类著作中,本书最先详细地主张,在《庄子》随意地集合文学佚事、含义隐晦的说法、隐秘的暗指的外表之下,存在着一个深度的认知策略。在本书中,我试图表明,《庄子》的神话、传说、怪物、吊诡、比喻、语言难题是有策略地设计来使读者完成自我转化的目的的。
在这个新序中,我想考虑哪些地方可能是对中国读者特别有趣的。我决定引导中国读者注意该书哪些部分或哪些章节应该是对他们特别有趣的。我将试图简要地提到一些关键的观点,并引导读者注意在该书的哪些地方可以发现对这些关键的观点的讨论。
《庄子》通常被认为或者是一部出自多人之手而具有不同思想之作,或者是一部表达怀疑主义和(或)神秘主义观点之作。关于《庄子》的不同作者和关于它是一部怀疑主义之作,读者可看拙作的导言。关于对《庄子》作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的解释的理解,读者可看拙作的第八章,该章把这方面的解释分为不相连的、轮廓分明的几种类型。拙作的解释甚至都可以归于这些类型中的一种。这些逻辑的类型在本性上都是新的,并能引导读者看到对《庄子》可以作那么多种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的解释。
读者可能很想知道这些对《序子》的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的解释是为何以及如何形成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读者可看拙作的第八章,该章提出很多原因来说明这些解释是为何以及如何产生的。例如,一个原因是:一些解释者强烈地依赖《庄子》第十七篇《秋水》的论辩,并以之作为理解《庄子》的关键。但是,该篇不被认为属于可信篇,因而不应该拥有如此大的影响。
对于为何第十七篇不应该作为可信的,因而不应该影响对《庄子》的解释,读者可看拙作的第九章。我在该章提出的论辩,不仅依赖于接受一种历史传统或事实,即庄子本人作为一个人物在故事中出现,证明该篇是非真实篇,而且建立在对该篇给出的哲学论辩的分析的基础之上。例如,在庄子安知鱼乐的故事中表达的非批判经验实在论就跟在可信篇中的以下的强烈主张相冲突:人们不能相信未经审问的感觉经验的发现,因为,他们可能正在做梦。当人们不允许以《庄子》第十七篇作为解释该书的指导时,那种认为《庄子》是相对主义文本的观点的基础便削弱了。吊诡的是,如果人们接受了《庄子》第十七篇的朴素实在论,人们便不能同时接受那种以为《庄子》拥护彻底怀疑论的观点。
拙作第九章讨论的《庄子》之篇题的误导性结果,应该也会为中国读者所感兴趣。标题的误导,是由于它们同有的模糊性。特别要注意的是,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庄子》著名的第二篇的标题的意义。对此标题的错误的理解,会对人们认为该篇是表达相对主义或为相对主义作辩护产生很大的影响。
《庄子》是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文本这种观点之蔓延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学者习惯于把《庄子》第二章评论为单独存在的,或者它是与第十七篇联结起来而存在的。如果人们把《庄子》第二篇看成是第一篇显示的观点的继续和发展,就不易把《庄子》理解为拥护怀疑主义观点的著作。
读者还可能对拙作采用的方法有兴趣,这种方法显示《庄子》的文学手法在传达该书的信息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拙作认为,《庄子》的信息,自我转化的信息,是不能通过直截了当的散文文本被恰当地传达的。为了正确评价文学结构对于恰当理解《庄子》的重要性,读者可看拙作的第二、第三、第四章。欲明白文学手法的确切的和全面的发展,读者尤其可看拙作的第四章。在该章中,我讨论了怪物模型的系统的、辩证的发展。请读者注意每一个怪物出现的顺序及其不同的文学描述。怪物的展开显示了《庄子》中的文学手法与它的哲学信息传达之间的独特的伙伴关系。
因为《庄子》最有趣的谜是蝴蝶梦的故事,如不考虑这个故事的意义,一本关于《庄子》的书是无法读的。对此,读者可看拙作第六章。在该章中,我将解释蝴蝶梦的可能性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本章还在检测其论辩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引起人们兴趣的可能性:蝴蝶梦的故事的内容可能没有以一种正确的或最理想的顺序来排列。在拙作第七章中,我指出,蝴蝶梦故事本身可能在《齐物论》里被误置,大圣梦(指“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译者)才是这著名的《庄子》第二篇的最恰当的结尾。
对于我来说,大圣梦是非常关键的一段。因为,这一段提供文本的证据证明:怀疑论的观点不是《庄子》的最后思想。这一段表明,不仅知识是可能的,而且那些构成《庄子》的看似吊诡的片断在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它们不是不可解释的神秘的话。大圣梦是在《庄子》著名的第二篇(内篇中的可信篇之一)里说到的:
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总有一天,知是可能的。对于我来说,这一段清楚地和令人信服地表明,《庄子》文本的读者不必担心他或她注定停留在这样一种观点之内,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决不能将实在与梦区别开来。前引之言向我们保证:《庄子》的信息是知识,而不是怀疑论。
大圣梦那一段还暗示,不管这一段在《庄子》中原则上是多么吊诡,它是能够被解释的,它不是永远无法解释的神秘之言:
丘也与女皆梦也。余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大圣梦强化了遍布于《庄子》的这样的段落,这些段落说到大知和小知的区分,并意味着我们不会局限于想我们今天在狭小的范围内之所想。例如,我们看《庄子》第一篇以形体之瞎类比心灵之瞎(指该篇的“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译者),以及对拥有大知和拥有小知的区分(指该篇的“小知不及大知”——译者)。设想我们将醒向的大知或大明是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必须保持做不知道任何东西的怀疑主义者,这种设想是自相矛盾的。确实,不能知之人怎能欣赏在《庄子》文本中所用的文学手法的精妙呢?
欲透彻地欣赏大圣梦的高水平的哲学发展和它如何在哲学视野、成熟性方面高于蝴蝶梦,读者可看拙作第七章的分析。我鼓励读者逐一而密切地领会本人在书中显示的对大圣梦和蝴蝶梦的对比和比较,以便明白前者如何以及为何在眼界的深度和精致方面高于更著名的后者。大圣梦和蝴蝶梦谈的是同样的问题:是否存在着最后的知识或最后的怀疑论?大圣梦的故事和蝴蝶梦的故事不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如果读者同意拙作提出的解释,他们就会认为,大圣梦才是《庄子》关键性的故事。
欲知道对《庄子》中看起来好像是吊诡的东西的解释,我强烈地推荐读者看拙作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第十章是吊诡的例子,是自我转化这一中心概念的吊诡的例子。为了不致使读者太确信对《庄子》的理解可以被归结为一些过分简单化的观点,我强烈地建议读者看第十二章。该章提出一种对著名的两个雁的故事的解释,这种解释把该故事作为对一种想法的纠正,这种想法认为,《庄子》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思想法则。
对我来说,我的书翻译为中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希望,我作为一名西方学者对《庄子》的理解会对中国读者有刺激作用。我想,它也会表明,像《庄子》这样的经典可以对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产生影响,并从而表明,《庄子》拥有普遍的价值。我也希望,在我的文本研究中引入的解释方法会在中国研究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