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老子》“绝学无忧”句位置浅探(作者:任鹏)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8:38:3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文摘要:本文以通行本《老子》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章为对象,尝试对第二十章首句“绝学无忧”的位置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对《老子》的文本进行归纳,可以抽绎出较为严格且具有普遍性的“平行结构”的结构修辞格。如依通行本将“绝学无忧”句归属于第二十章,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贯彻《老子》的这一行文习惯,且于文义不免稍嫌松散。反之,若将“绝学无忧”句置于第十九章之末,则完全与《老子》全篇的平行结构之通例相契合,同时韵读更为自然,文脉也更为通畅。既然在诸版本尚未提供反证的情况之下,努力遵守此通则应当是比较稳妥的做法,那么,我们不妨将其归属于上章,并将第十八、十九两章视为一体,这样对于理解《老子》的含义似乎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关 键 词:老子 绝学无忧 平行结构 简帛



          Abstract:This article examines chapter 18, 19 and 20 of The Book of Tao Teh Chin, and primarily concentrates on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sentence of chapter 20. At first, after concluding the common Syntactical Stylistic Devices from all the text, we know that there exists only the style of parallelism.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vulgate text, the first sentence of chapter 20 couldn’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general rule. Just on account of this, we need to think over the position of that sentence again. In contrast, if we move the first sentence of chapter 20 to the end of chapter 19, there will constitutes a double-parallelism between chapter 18 and chapter 19. Added to this, the sentence which originally placed at the beginning of chapter 20 could not only satisfy the demand of rhyme entirely, but also make the venation more smoothly and more integrated. Based on these discussions, it may be more nature for us to change the position of this sentence from the beginning of chapter 20 back to the chapter 19, and look the chapter 18 and 19 as an organic whole.

          keyword:The Book of Tao Teh Chin, 绝学无忧(“Discar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worries will disappear”), parallelism, Bamboo and Silk





          《老子》的诸多现存版本中,郭店竹简本与马王堆帛书本是最为后出而又引人瞩目的两种。帛书《老子》的篇章次序与通行本有着较大的不同,而郭店本的残缺及由此导致的差别则更加显著;因此,若干版本间的对照和比勘,往往会促进我们对《老子》的理解更加深刻化。对于通行本中的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章,一向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我结合着简帛本的相应部分,尝试着进行比较并作出自己的推断,——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猜测的性质。

          一 相关文本内容及主要争论

          通行本《老子》的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章内容中,与本文有关者如下 :

          “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后半略)”(第二十章)

          关于这三章,争论最多的地方是“绝学无忧”一句的位置问题。古今注疏多论及此,其说各有根据,不一而足。姑列近世若干具有代表性者于下:

          “《文子》引‘绝学无忧’在‘绝圣弃智’之上 ,疑古本如此。盖与三‘绝’字意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易顺鼎)

          “‘绝学无忧’一句,当在上章。”“晁氏《读书记》引明皇本,亦以‘绝学无忧’属于旧第十九章之末。”(马叙伦)

          “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智’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后归有光、姚鼐亦以此章属上章,是也。”(蒋锡昌)

          “亨案马说是也。请列三说以明之:‘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法相同,若置在下章,为一孤立无依之句,其说一也。‘足’、‘属’、‘朴’、‘欲’、‘忧’为韵,若置下章,于韵不谐,其说二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文意一贯,若置在下章,则与文意远不相关,其说三也。《老子》分章多有乖戾,绝非原书之旧。”(高亨)

          “案‘绝学无忧’句,断不能割归下章。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句。‘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欲’承‘绝巧’二句;‘绝学无忧’承‘绝圣’二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句,是统括上文;‘故令有所属’句,是启下文。脉络分明,毫无疑义。”(李大防)

          以上各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均不同意割“绝学无忧”一句属之下章,则是共同的立场。我的看法与这些说法相当接近,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它们的证明。

          郭店本虽然残缺篇章甚多,但巧合的是,第十九章与第二十章同时存在。一般争论的焦点较多集中于“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两句文字的不同 。当然,文字的不同对于文本的思想关涉甚大,“圣”、“智”、“仁”、“义”诸字的变化,可能表明反儒立场的淡化,这涉及到《老子》一书是否经过反儒学之加工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存在差异的文字镶嵌在相同句式结构之中的固定位置,文字上的差别并未引起句子结构的变化,即是说,句式的固定是一以贯之的。

          另外,郭店本中明显地将“绝学无忧”放置在乙组第三节(即通行本第二十章)的首句,并以相应符号表明该句不得割裂而入于它章。这一点与通行本一致,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有关这三章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尝试着展开自己的意见。



          二 一般文章的行文样式

          在古代文学中,出于说理或铺叙方便的目的,往往需要对并列的语句(以A、B、C等等表示)分别依次进行解释和阐发;而注释或承继性质的语句(以a、b、c及a'、b'、c'等等表示)也按照一定的次序轮流进行,直至文意具足为止。一般较常见的结构修辞格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较为朴素平淡的“平行结构”(parallelism),即在A、B、C之后,依同样顺序论述a、b、c及a'、b'、c'等等,于是构成A-B-C|a-b-c|a'-b'-c'的顺序,其中A-B-C、a-b-c、a'-b'-c'三组为彼此并列的结构,而A-a-a'、B-b-b'、C-c-c'三组的内部又各自具有紧密的联系,——或者通过关键字词的反复以达到强调的效果,或者构成前后一贯的语意链条以完成逻辑上的递进,总之,这种周而复始的顺序是一目了然的。

          另一种与此不同,采用回环往复的“回文”(Chiasmus)格式进行,即A-B|b-a|a'-b'或者A-B-C|c-b-a|a'-b'-c'等样式。其中,每一次递进总是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按照恰好相反的顺序进行,即前一层次的最先(后)一个语句,其承继者则在下一阶段中为尾(首)。由于这种结构修辞格相对较富于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来而复往的悠长之感,因而避免了前一种格式的单调与沉闷,常有新颖出奇的效果。中国古代称之为“回鸾舞凤格”,钱钟书先生则称其为“丫叉句法”,并在《管锥编》中举出以下的数例,可见它的用处之多且广: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史记•老子申韩列传》)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渐渊沉。”(谢灵运《登池上楼》)

          “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杜甫《大历三年春自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



          三 《老子》中相关行文格式的列举:

          按照前面的介绍,我们将《老子》书中与此有关的内容摘出,凡十五处,句式的类型则注明在句尾括号内: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A-B|a-b)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A-B|a-b)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第二十三章)(A-B-C|a-b-c)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A-B|a-b)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第三十一章)(A-B|a-b|a'-b')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A-B|a-b-c-d-e|a'-b'-c'-d'-e')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第三十九章)(A-B-C-D-E-F|a-b-c-d-e-f)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故道生之,德畜之。”(第五十一章)(A-B|a-b|a'-b')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第五十四章)(A-B-C-D-E|a-b-c-d-e)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第六十一章)(A-B|a-b)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A-B|a-b)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A-B|a-b)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第六十七章)(A-B-C|a-b-c)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A-B|b-a|b'-a')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什佰之器——食、服;重死不远徙——安居、乐俗;舟舆、甲兵——老死不相往来)(A-B-C|a-b-c)

          很明显,以上十五例中,绝大多数属于朴素简单的第一种格式。第三十八章稍显特殊,由双重“平行结构”迭加而成。含有第二种格式的也有,然仅一例,见上引第七十六章。该例中前半为反接的“回文”结构,后半则为顺承的“平行结构”,因此尚不是纯粹的第二种格式。由此可见,《老子》以第一种格式为基本的行文方式,且除最后一例(第八十章)外,均有极鲜明的关键词造成前后呼应的效果,一目了然。

          再将此诸例与简帛本《老子》相比较:

          1 郭店本:

          郭店本中对应的部分仅存三章,即甲组第八节(对应于通行本第六十三章)、甲组第十四节(对应于通行本第六十四章之前半)和甲组第六节(对应于通行本第六十四章之后半)。其中对应第六十三章者中间部分缺失,无从比较,而对应第六十四章之前后两部分者,其句式与通行本并无不同。故郭店本虽无法普遍地证成通行本的行文通例,但就现存诸例而言,并不存在反证。

          2 马王堆帛书本:

          帛书本中,诸节皆有,且除个别文字差异之外,对应部分大意仍相同,句式也相一致。文字无甚残缺或虽有残缺但无碍文意者,有第一、十三、二十三、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四(乙)、六十一、六十三(甲)、六十七、八十诸条;因文字残缺较多而无法下判断者,有第五十四(甲)、六十三(乙)、六十四诸条;因句式结构不同而导致“平行结构”部分消失者,唯有对应于通行本第三十八章的《德经》第三十八(甲)、(乙)两条 。不难看出,在行文格式上,马王堆帛书本基本与通行本保持一致,除几例文字缺佚及结构部分消失的事例之外,并无构成反证的情况。因此,不论马王堆帛书本与通行本之间的版本源流关系如何,二者具有共同的结构修辞通例,似乎是可以确定的。

          据此可知,由通行本《老子》抽绎出的结构修辞通例,在简帛本中同样无反证而成立,尤其是在马王堆帛书中,已经积极地建立起这一通则。此外,由先秦汉初文献援引《老子》的情况来看,亦鲜有与此通例相违背的情况。基于此,这一行文规则至少可以上推至西汉初期,即不晚于马王堆帛书产生的时期;甚至,可能在更早的郭店本已经基本确定。



          四 第十八章与第十九章之间的关系

          第十八、十九两章,在王弼本、河上公本等通行版本中均分为两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情况。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就曾说:“永乐大典本、王弼本并为一章”。当然,永乐大典时代颇后,而魏源所说王弼本的真伪及版本源流关系亦难以确定,这些因素很可能影响魏源引证的力度。但是,这种合并的作法至少表明:两章内容密切相关,并且存在着合为一章的可能。河上公本分别题为“俗薄第十八章”和“还淳第十九章”:“俗薄”描述了社会与人生堕落的现象,“还淳”则标示了由“俗薄”而返于道、朴的必然方向,二者的关联,使老子的政治理想臻于圆满。

          除标题之外,两章在内容上也有紧密联系的部分。第十八章中的“仁义”、“圣智”、“孝慈”等文字,直接为下章所用;而“大道”与“素”、“朴”同义,“国家昏乱”也与“盗贼”相应 。另外,第十八章与十九章的主要内容一一对应,各自依次进行,正与《老子》的行文方式相一致。这两章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虽然难以在语句上做出明确的划分,但是主要部分的对应仍很明显。

          历代注疏家颇有重视这一对应关系的,魏源即坦言依从永乐大典本、王弼本及吴澄本,置“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于“民复孝慈”和“绝巧弃利”之间。魏源的用意非常明显,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文句顺序的调整真正促成A-B-C|a-b-c的形式。在他的设想里,“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与前面的“大道废,有仁义”相呼应,“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与“慧知出,有大伪”相呼应,而“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则与“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句相呼应。我们不应简单地斥责魏源自行改动文本的行为,而应该肯定这一行为中可能包含着承认并试图维护《老子》的行文习惯这一点。



          五 “绝学无忧”句的位置问题

          前面已经引过诸家关于此问题的主张,尤以高亨与李大防二氏的说明较为详尽。前者由音韵和句法着眼,后者则侧重于文意上下之通贯。高氏所云“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句法相同,自是事实。而李氏“‘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欲’承‘绝巧’二句;‘绝学无忧’承‘绝圣’二句”的论断,也颇适合于《老子》行文中前后呼应、顺向承接的习惯。

          李大防所云尚只限于第十九章内部,然而按照前面的分析,不仅第十九章内部存在着前后的呼应,且其与第十八章之间也有着密切的承接关系。这样便由两层次的递进变为三层次的递进。“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第一层次,说明历史演进中难以避免的堕落现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是第二层次,表明老子的思想能够给社会带来的益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则是第三层次,表明欲达成圆满状况个人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可以指圆满解决问题之后所臻的高妙境界。由现象而理想而措施,这种过渡是必然而又自然的。这样,就由李大防氏的A-B-C|a-b-c的形式进一步拓展为A-B-C|a-b-c|a'-b'-c'的形式 ,完全符合前述的通例。

          上面的推断是基于两个前提得出的:a 第十八、十九两章存在着并为一章的可能性;b “绝学无忧”应移至第十九章。其中,后者需再作些说明。

          将“绝学无忧”句归属上章,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第一,“绝学无忧”属于第二十章是否更为自然;第二,郭店本中“绝学无忧”句前之符号标示所造成的困难。

          关于第一个问题,说明如下。

          首先,从《老子》文句的韵读来看,江有诰、姚文田、邓廷桢诸家仅云第十九章中“足”、“属”、“朴”、“欲”诸字同属候部而为韵,这可能是囿于通行本《老子》中“绝学无忧”句的位置,因而未涉及下章。但是,“忧”字属幽部,而幽侯二部通谐,故“忧”字与“足”、“属”、“朴”、“欲”诸字押韵而属同章,并非无稽之谈。另一方面,“忧”字与第二十章诸句尾字不存在押韵的现象。 据此,将“绝学无忧”句划归于第十九章,在韵读方面无疑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其次,从语义的上下联系来看,如将“绝学无忧”句视为第二十章首句,则该句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后面文句均为对该句的铺陈阐发;更准确地说,即是将“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视为对首句“学”的内容的说明,并由此确立该句统贯下文的地位。自然,对第二十章未尝不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但是我认为似乎稍失于迂远。

          《老子》中“学”字仅另见于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句,这里“学”与“道”是相对使用的;而第二十章的内容则主要集中于“众人”与“我”的对比状况。诚然,依照《老子》思想的脉络,“学”与“道”的关系不妨可以形容为“有余”与“若遗”、“昭昭”与“昏昏”乃至“察察”与“闷闷”等不同的表现,也可以分别承载于“众人”与“我”这两个不同的主体。但是,终究不若“学”、“道”并立的情况显豁。反观第十八、十九两章,“绝学无忧”句中的“学”与“大道”、“见素抱朴”等词语则构成了更加紧密、坚固而一贯的联系,其论证张力也远远超过前一种解读方式。

          再次,从段落的结构来看,《老子》一书中具有独立首句的篇章并不多见,兹摘数例于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

          上面三例,均由首句笼罩全章,但是明显与“绝学无忧”句存在着一定差异。《老子》本文极重视前后的呼应,前面所述的行文通例即是有力的证明。因此,在对位于章首的主句进行阐发时,在结构上均采用一定方式来强调后面语句对于首句的呼应关系。在第十三章中,通过反问句式的重复达到强调突出的效果,其间密相承接,自无疑问。类似情况还有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虽然“天长地久”并非蕴含深刻道理的主句,但是这种通过重复以达到强调目的的方式是相同的。第五十九章和第八章中,次句同样突出关键词,而在第八章中更是所有描述均紧扣此中心词而进行阐发。对比这些情况,“绝学无忧”句与第二十章的其他语句之间不存在任何一种相似关系——从结构上看,既无反问以强调之,又没有重复出现关键词;从前后语义联接上看,与后面语句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密切。

          据前述三方面可知,“绝学无忧”句属于第十九章似乎是更为合理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说明如下。

          郭店本《老子》面世之初,“绝学无忧”句前面的符号即为学者所注意,并被用来论证该句的归属问题。郭店竹简***有四种符号,其中小黑方块一般用以指示一章的结束。由于“绝学无忧”句前有此符号,有论述遽以此而认定“绝学无忧”句无疑应属于第二十章。

          但是,郭店本中符号的使用并非是一贯严谨无误的。例如,第四十六和第三十章中,用于章内分节的符号被用作分章符号。此外,符号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甚至被过度频繁使用的状况也是存在的,如第十五章和第三十章。如此,则单纯依据标点而下论断并不具有必然的有效性。至少在更为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尚不能完全排除“绝学无忧”句前符号错用的可能,自然也不能排除它归属上章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结论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老子》的行文可以抽绎出较为严格的规则,并贯通全文而少抵牾。在诸版本尚未提供反证的情况之下,努力遵守此规则或许是比较稳妥的做法。通行本中“绝学无忧”句归属于第二十章,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贯彻《老子》的行文习惯,且于文义有生硬拼凑的嫌疑;另外,郭店本的符号用法本身不很严格,也是令人心生疑惑的地方。相反,“绝学无忧”句如置于第十九章之末,则完全符合《老子》的行文通则,韵读更为契合,文脉也更为通畅。既然如此,不妨试着将其归属于上章,并合第十八、十九两章同观,这对于理解《老子》的含义似乎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 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3] 王弼《老子注》[M],《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4] 魏源《老子本义》[M],《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5]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6] 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美)韩禄伯《简帛老子研究》[M],邢文改编,余瑾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8]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9] 钱钟书《谈艺录》[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34(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