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8:33:30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版本簡介:
《壇經》版本至今凡二十餘種,其中以上世紀初敦煌石室所出五種寫本最古:(1)敦博館藏077號。內有五種禪籍,《壇經》乃其四。此本首尾完整,字迹清楚娟秀,約12400字。(2)大英圖書館S.5475號。中脫三行,其餘完整,字迹拙樸,錯誤、缺落處較多。(3)北圖岡字48號。首缺尾未鈔完,僅存全文三分之一。(4)北圖有字79號,僅存四行半。(5)原旅順關東廳博物館藏本,僅存首尾兩頁照片。凡此五本皆屬同一系統。
歷史上流傳的《壇經》整理本,全是宋代或以後的人加工的。主要有三種:晚唐或宋初惠昕本《六祖壇經》(1.4萬字)、宋初契嵩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2萬餘字)、元宗寶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2萬餘字,最通行)。
校注說明:
1、本校注乃一片段試校,以敦博本爲底本,起於敦博館藏077號第104頁“下是法”處,止於第112頁“自成佛道”處,大體對應於宗寶本之“定慧品”與“坐禪品”。
2、本校注無論對錯,經文部分儘量保持底本原貌,只在缺漏處用[ ]補入所缺字句,並依文義分單元、分段。
3、在此基礎上,本校注比照敦煌石室所出各本照片,同時參考惠昕本、契嵩本及宗寶本(校注中稱“惠昕等三本”),並吸收了今人研究成果。
4、凡對底本進行增、刪、改,一律出校以說明。若是同一問題,只在第一處加以說明。
5、若底本是而它本誤,則一般不錄異,以免瑣碎。
片段試校:
惠能[1]大师唤言:“善知識[2],菩提般若之智[3],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4]。善知識,愚人知[5]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緣迷悟。迷即爲愚,悟即成智。
“善知識,我此法門[6],以定惠[7]爲本。弟[8]一勿迷言惠定别。惠定体不[9]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10];即惠之時定在惠,即定之時惠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11]惠等[12]。学道之人作意[13],莫言先定發[14]惠、先惠發[15]定、定惠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16]。口說善,心不善,惠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種,定惠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17]。若諍先後,即是迷人,不断勝負,却生法我[18],不離四相[19]。”
[1]惠能:世作“慧能”。敦煌石室所出寫本(除北圖有字79號卷子不可得見外)均作“惠能”,“惠”、“慧”通用,如下文“定惠”即是“定慧”。
[2]善知識:原泛指能導衆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此爲六祖對在場聽法者之稱呼。
[3]菩提般若之智:“菩提”乃梵文bodhi之音譯,意爲正覺;“般若”乃梵文prajn~a之音譯,意爲洞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菩提般若之智”,意即證得佛果之智慧。
[4]性:即“本性”、“自性”,在六祖這裏,也就是“佛性”,指衆生本具的成佛之因、成佛之可能性。
[5]知:同“智”。
[6]法門:指修行入道之門徑。
[7]定惠:即“定慧”。佛教有“三學”,即三種修行方法:戒、定、慧,分指持戒、禪定和智慧,用以破除貪、嗔、癡“三毒”。《翻譯名義集》云:“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
[8]弟:底本、斯本均作“弟”,當爲“第”之音訛。
[9]不:此字與六祖說法適成南轅北轍,疑衍,當據斯本刪。
[10]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體,即體性,不變之真理實相,無有分別;用,即功用,差別現象之具體表現。《壇經》中言定惠如燈光,“燈是光之体,光是燈之用”。定中發慧,慧發於定,此即定惠體一不二、體用一如。
[11]定:底本、斯本均脫,惠昕等三本均作“定惠等”,是,當據補。
[12]等:等同,無異。定惠名雖二,實即一。
[13]作意:佛教中指突然警覺而將精神投注於某處,可解爲注意。
[14]、[15]發:當依斯本改爲“後”,後文“若諍先後,即是迷人”是其明證。又,《景德傳燈錄》卷28:“第五問:先定後惠,先惠後定?”
[16]二相:指生滅、有無、人我、是非等相對待。大乘佛教之“不二法門”主超越對待、不落邊見。
[17]諍:假借爲“爭”,爭論、爭訟。
[18]法我:二我之一,指执假有之法为實有,即法執。
[19]四相:“相”謂形相、相狀。“四相”有多種解釋。佛教認爲,凡所有相,咸爲虛妄,皆須離棄。
“一行三昧[1]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卧,常行真心[2]是。《净名經》[3]云:真心是道場[4],真心是净土[5]。莫行心[6]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真心,非佛弟子。但行真心,於一切法上无有執着,名‘一行三昧’。
“迷人着法相,執一行三昧,真心[7]坐不動,除妄[8]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9],却是鄣[10]道因緣[11]。道須通流,何以却滞?心在[12]住即通流,住即彼[13]缚。若坐不動是,維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14]。
“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看][15]净,不動不起,從此置[16]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倒[17]。即有數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1]一行三昧:原指心專于一行而修習之正定,六祖在此做了新的解釋。
[2]真心:此節中除“真心坐不動”一句外,餘處之“真心”皆當爲“直心”,斯本亦如此。惠昕等三本皆作“直心”。又,《維摩經》卷上《菩薩品第四》:“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當據改,下同,不另出校。直心者,質直而無諂曲之心也(諂曲意謂曲意迎合)。
[3]《淨名經》:《維摩詰所說經》之通稱,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乃梵文音譯,意譯淨名。底本、斯本皆《淨名經》、《維摩經》二名並用,實即一也。
[4]道場:佛教中行法事之場所,亦指所行法事。
[5]淨土:佛教術語,指菩提修成、沒有塵世俗氣之清淨世界,爲佛所居之地。相對于此,衆生居住之所,有煩惱污穢,是爲穢土。
[6]行心:參照其後“口說法直”,當據斯本乙正。
[7]真心:惠昕等三本皆作“直言”,当从。且疑“直”乃“只”之音讹。
[8]妄:即妄念,虛妄之心念,貪著六塵之心也。
[9]無情:指無情識活動之礦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佛教中有“無情有性無性”之爭。馬祖大弟子大珠慧海所撰《頓悟入道要門論》曰:“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
[10]鄣:即“障”,斯本正作“障”,當改,下同。
[11]因緣:佛教術語。因,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一切法均賴因緣和合而生。
[12]在:斯本同,惠昕等三本作“不”,是,當據改。
[13]彼:斯本同,當爲“被”之訛,下同。
[14]事具《維摩經》卷上《弟子品第三》。“弗”,同“佛”。“宴坐”,或作“燕坐”,即坐禪。
[15]看:此字原缺,斯本有。底本後亦有“看心看淨,卻是障道因緣”一語,當據補,斯可與“不動不起”偶,且語義圓通。
[16]置:斯本同。鄧文寬稱其乃“致”之同音借字,並引郭在貽:“敦煌變文中‘致’、‘置’通用的例子頗多,如《醜女緣起》‘自歎前生惡業因,置令醜陋不如人。’”(參《敦博本禪籍錄校》第257頁)當據改。
[17]顛倒:斯本無“倒”,可據刪。
“善知識,定惠犹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无燈即无光;燈是光之体,光是燈之用。名即有二,体無两般。此定惠法,亦復如是。
“善知識,法无頓漸[1],人有利鈍。迷即漸勸,悟人頓修。識自本心,是見本性。悟即元[2]无差别,不悟即長劫輪迴[3]。
“善知識,我自[4]法門,從上已来,頓漸皆立无念爲宗、无相爲体、无住爲本。何名爲相[5]?无相,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不念;无住者,爲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念念[6]、后念,念念相續,無有断絕。若一念断絕,法身[7]即離色身[8]。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縛也。[是][9]以无住爲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10]。但能離相,性体清净[11],是以无相爲体。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爲无念。於自念上離境[12],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却。一念断,即无别處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識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无念爲宗,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取[13]见,一切塵勞[14]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无念爲宗,世人離境,不起於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15]何物?无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16]。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17]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18],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經》云:‘外能善分别諸法相,内於第一義而不動。’[19]”
[1]頓漸:佛教有“頓漸二教”之說,頓即當下即成,漸則漸次修成。
[2]元:通“原”,本來。
[3]輪迴:當作“輪回”。本爲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承之並加以發展,謂衆生因貪、嗔、癡而招致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名。
[4]自:底本此前有“我此法門,以定惠爲本”,“自”爲“此”之訛,當改。
[5]爲相:即下文驗之,當爲“無相”,疑“爲”乃與“無”音近而訛。當參郭朋校本改作“無相”。
[6]念念:合上下體之,當爲“今念”之誤。契嵩本、宗寶本正作“今念”,當據改。
[7]法身:無形質的真如法性之身。
[8]色身:有形質而能爲人感觸到之物稱色。色身即由四大(地水火風)、五塵(色聲香味觸)等色法而成之肉身。
[9]是:底本、斯本均無。無“是”字,此句即有突兀之嫌。底本下文即有“是以无相爲體”、“是以立无念爲宗”,惠昕本、宗寶本均有“是”,是,當據補。
[10]斯本於此句後有“是無相”三字,可據補。
[11]清淨:指超越諸善惡對待,無塵染。
[12]境:佛教有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此對應,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因其染汙本性故,又名“六塵”。
[13]取:斯本作“耶”。鄧文寬云“耶”同“邪”,並引契嵩本、宗寶本爲援。按:斯本錯誤、闕落處甚多,此蓋抄者誤將偏旁“又”錯爲“阝”,實不必以“邪”解會。“取”即取捨,有取捨即執著,與無念相悖。
[14]塵勞:“煩惱”之別稱,指爲六塵所染而身心勞亂。
[15]念:底本、斯本皆無此字,據惠昕本補。
[16]念者,念真如本性:底本、斯本均無此句,據契嵩本、宗寶本補,以與上文“无者,離二相諸塵勞”對舉。“真如”:真者,離妄而真實;如者,常住而不改。或指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
[17]自:此字底本、斯本皆無,當依契嵩本、宗寶本補。
[18]見聞覺知:身觸外境之總稱。即眼識之用爲見,耳識之用爲聞,鼻舌身三識之用爲覺,意識之用爲知。
[19]引自《維摩經》卷下《佛國品第一》。原文無“外”、“內”二字。“第一義”,即第一義諦,言“真如法性”乃最高真理。
“善知識,此法門中,座禪[1]元不着[2]心,亦不着[3]净,亦不言[不][4]動。若[言] [5]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体[6],爲妄念故,盖覆真如。離妄念,本性净。不見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7]无處所。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鄣自本性,却彼净縛。若不動者,見一切人過患[8],是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与道違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今記[9]如是,此法門中,何名座禪?此法門中,一切无碍,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爲座,[内][10]見本性不乱爲禪。何名爲禪定?外離相曰禪,内不乱曰定。外若有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曰[11]定。只缘境解[12],解[13]即乱。離相不乱即定。外離相即禪,内外[14]不乱即定。外禪内定,故名禪定。
“《维摩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15]《菩薩戒[经][16]》云:‘本原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17]作自成佛道。”
[1]座禪:“座”當爲“坐”,底本、斯本二字多混用,下同。坐禪原指靜坐修禪,息慮凝心以明心見性。六祖於此做了重新解釋。
[2]、[3]着:驗之下文,當更爲“看”,然“着”作膠執解,亦可使得。
[4]不:此字底本、斯本均缺,據契嵩本、宗寶本補,斯不至與六祖禪法牴牾。
[5]言:此字原缺,斯本有,是,當據補,正與下文“若言看淨”偶。
[6]体:斯本作“淨”,是,當據改。
[7]妄:此字原脫,斯本有,是,當據補。
[8]過患:過咎與災患。
[9]記:斯本同。鄧文寬謂唐五代河西方音中,“記”、“既”同音通用(參《敦博本禪籍錄校》,第271頁)。
[10]內:此字底本、斯本俱缺,當依契嵩本、宗寶本補。
[11]曰:斯本作“自”,義勝,當據改。
[12]、[13]解:斯本作“觸”,是,當據改。
[14]外:契嵩本、宗寶本無此字,是。底本衍,當據刪。
[15]語出《維摩經》卷上《弟子品第三》。“即時豁然”,意謂當下豁然明朗,即頓悟。
[16]經:契嵩本、宗寶本有此字,是。底本後再次引用此語,即有此字。當據補。《菩薩戒經》,全名《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羅什譯。所引句出卷下,見《大正藏經》第24冊第1003頁。
[17]自:底本無此字,當據斯本補。
校後餘說:
《壇經》僅一萬兩千餘言,卻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以至被評爲影響中國人的十大書之一。這種影響來源於慧能那些有着革命性意義的禪法思想,許多傳統的佛教思想都被他顛覆了。他通過對傳統佛學的重新闡釋,指出“西方”就在目前、就在當下,更確切地說,沒有外在的“西方”,沒有外在的決定者,人所需要做的只是回歸自我本真。自心即佛,自性自度,自成佛道。
在此片段中,他重點闡述了如下思想:
強調定慧等學、定慧不二:定慧名二實一,即定即慧,並以燈、光作譬,說明定慧體一不二、體用一如。般若智慧的最大特點是不二無分別與平等覺,它針對的是迷、愚、癡、鈍,因為迷、愚、癡、鈍就是要分別。言定慧各別、定慧先後即生分別見,就是迷而不悟。
本性自淨自定: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卻無差別。菩提般若之智,無論愚人智人,人人皆有,只緣心迷,不能自悟。禪宗強調迷和悟,佛與衆生差別只在迷、悟之間。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衆生是因爲自己的愚鈍,而親手埋葬了自身本具的真如法性,因而需要一位大善知識向他猛喝一聲:“誰縛你!”如果衆生識得自性清淨,便可一超直入如來地。
一行三昧:原指心專于一行而修習之正定,但慧能進行了全新的解釋,即: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行直心。在這裏,我們似乎看到了“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的影子。而不是吃時不肯吃,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他引維摩詰呵斥舍利佛宴坐一事,闡述了應進一步破除法障的思想:若執一行三昧,靜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如同無情之草木,就是法執,作繭自縛,求法反爲法拘,法成了障道的因緣,成了拘限人的鐵籠。同理,不見自性本淨,而看心看淨,也是一種妄念,反被淨染。
无相、无念、无住:无相者,於相而離相;无念者,於念而不念;无住者,念念不住。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縛。无念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而是不住一切。无念不是閉目塞聽,躲避見聞覺知,而是不離世間覺,於一切境上不染,於一切法上不執。无念不是心的死寂,如同淤塞不通的一潭死水,而是流暢不住的一汪活水。總之,應不離污染而常清淨,不離萬境而常自在!
與此相應,坐禪不是靜坐息慮,不動不起,而是“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爲坐,內見本性不亂爲禪。”禪定就是外禪內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這就改變了禪宗的修行傳統,由重視靜坐定心轉向重視禪之精神的把握。形式上的靜坐不是根本所在,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是禪。直心是道場,平常心即道!這是禪宗理論和實踐上的一大特色。
參考文獻:
1、周紹良:《敦煌寫本<壇經>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2、鄧文寬、榮新江:《敦博本禪籍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鄧文寬:《六祖壇經》,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郭朋:《<壇經>對勘》,齊魯書社1981年版。
6、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版。
7、《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參考《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隋唐五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