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六朝美学》简介(作者:袁济喜)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8:06:1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本书共分初版与修订版两个版本。初版于1989年纳入北京大学文艺美学丛书系列,1999年纳入北京大学文艺美学精选丛书,经过修订于1999年出版。

          修订版约30余万字,正文包括绪论及九章内容,共十个部分。首次从文化学和士人心态角度展开对六朝美学的深入探析和构建,深刻剖析了六朝美学人生与审美贯通的根本特点,在当代美学的研究角度和方式上具有相当的开创意义。

          绪论是全书的总论,包括三个部分:六朝美学形成的历史前提;六朝美学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六朝美学的基本范畴。六朝美学的形成是中国文化与美学内在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绪论的第一个部分将考察的视镜拓展到历史文化的广阔背景中,以探查六朝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第二部分则分析了六朝美学促生的直接客观条件,以及它的特殊载体:士族,指出六朝美学具备浓重的人生与文化内涵,揭示士人的悲剧人生以及他们的审美超越活动,是探讨六朝美学特征的首要环节。第三部分根据六朝美学的构成得力于哲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特点,分析了六朝美学基本范畴的内在逻辑。

          第一章《人生遭际与审美超越》,以士人的悲剧性人生遭际入手,揭示六朝潇洒清畅的美学来自于对苦难时代和沉重人生的超越。深入指出六朝美学通脱超逸的表面风格来自其悲剧性的深层底蕴。第二章《人物品评与审美》从六朝美学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人物才性的辨析入手,把历史描述和理论探析紧密结合在一起,梳理了从汉末到六朝的人物品鉴及相关的人格美、文艺美等审美观念的变迁,由此凸显文气说、风神说等审美范畴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第三章《“有无之辨”与审美》力图阐明在人物品鉴的“才性之辨”的基础上形成的玄学对美学思潮演变的作用,及其影响下的自然山水赏会和艺术理论中的本体论审美观,玄学领域的言意之辨对审美创造和审美把握的特殊规律的揭示,和玄学崇本举末的方法对美学理论体系的构筑。第四章《自然之道与审美》,按照六朝美学的内在逻辑,分析了与有无本末密切相关的自然范畴在六朝的新发展,分别从人格美、艺术美和创作构思理论方面深入探讨。第五章《佛教与审美》论述了佛学对六朝美学范畴“形神论”、“造像论”的阐释和发挥,及佛学影响下的审美境界论与修养论。第六章《情感与审美》深入分析了六朝美学审美主体论的中心范畴:情感论。六朝美学的情感论突出了情感在创作中的中介作用和情感的个体性、自然性与表现性,以悲怨之情为美并将它上升为一种审美规范和审美理想来推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悲剧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后三章《审美创作与审美鉴赏》、《个性风采与审美风格》、《形式美理论》则阐发了六朝美学中艺术创作理论和鉴赏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它们是当时美的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

          全书始终贯穿着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并从美学的载体:士人的人生遭际、情感和心态入手,按照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以重要美学范畴为结点,钩沉整个六朝美学精神,深入揭示出其风采独异的根本原因。本书指出魏晋时期美学的最大特点是人生与审美的贯通,魏晋六朝的艺术和美学,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解答和思考。审美成为人生的寄托和目的,这决定了六朝美学以对人物才性的辨析为其逻辑起点,与人生观相关的美学思想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书从人物品藻、玄学思潮和佛教哲学对美学的浸润等方面去解析六朝美学特征,是第一本专题论述六朝美学的著作。

          本书揭示六朝美学精神特质和实质的同时,亦不失透过这一窗口来窥探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意义。本书所体现的从文化与多学科融合和士人心态着眼来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是力图在当时的学术方法上探索更为贴近中国哲学和美学特质的研究方式的尝试,在学术界中具有某种意义的原创性,是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的一种突破,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079(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