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5:10:09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英伽登美学导论
英伽登哲学美学的总体精神形态,表现为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辨形而上学、波兰分析传统的奇妙结合而又显示出令人惊赞的严谨性和统一性,属于实在论现象学传统。它是一个由艺术作品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构成的逻辑严密、秩序井然的现代美学体系。热衷体系构造、追求绝对的确定性、推崇古典的和谐审美理想,使之带有浓重的理性主义色调;用意向性理论整合传统哲学美学的主客二分、对艺术作品层次结构的缜密描述分析、强调美学与人的生存意义的天然关联,使之与现代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主潮声息相通;对主观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反感与警惕、寻求普遍必然的本质、维护理性文化的崇高地位,又使之与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巨大的反差和对照。因此,其恰当的美学史定位应在于西方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环节之一。
英伽登营构现象学美学体系的最初动机源于对恩师胡塞尔的现象学先验唯心主义的不满。具体地说,英伽登不能接受胡塞尔的激进的观念论立场,即,把实在世界的对象的实存全部归于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构成活动,实在世界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意识的构成物,即纯意向的对象性。英伽登在《关于“观念论—实在论”难题的几个说明》,《论胡塞尔走向先验唯心主义的动机》和未完成巨著《关于世界存在的争论》里集中阐述了自己的系统哲学主张以及与胡塞尔围绕观念论—实在论问题引发的争论。英伽登的全部系统哲学由研究必然真理的存在论,做出存在论断的形而上学,证明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的认识论三部分组成。存在论的彻底阐明始终居于优先地位,就是说,对存在者的理论的实存必然性的观念论还是实在论的解答只能以存在论和形而上学难题的解答为基础。存在论指对观念内容(存在—实体的观念)的先天研究,由实存存在论、形式存在论、实质存在论组成。关键概念是“实存的要素”,这些要素决定着一个对象的存在方式,是实在的、观念的还是纯粹意向性的。
在《文学的艺术作品》这部最重要的现象学经典中,英伽登“悬搁”一切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错误观点,对直观呈现的作品进行忠实的描述,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普遍的观念内容”进行先验的分析。认为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非观念的、非实在的、非心理体验的,而是“非自主存在的纯粹意向性的对象”,要依靠作者意识的意向性创造(投射)和读者意识的意向性重构。英伽登相信由此能弄清实在对象是否也有同样的结构和存在方式,从而最终确定实在论的观点。《文学的艺术作品》由此成为朝向“关于世界的存在的争论”的实在论解决的第一步。
这种纯粹意向性的对象是一个由语音构造(最基本层次),意义单元(核心层次),再现的对象(存在上非自主的纯意向的对象性),图式化观相(在知觉的变更中保持不变的先验图式,再现的对象性直观呈现的基础),类时间结构这五个层次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异质的多层次构造”。它们各自具有的审美价值属性相互融合,构成了犹如交响乐一般的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复调和声”。复调和声与再现的对象层所表现的“形而上性质”一道促成了文学作品向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转化。为了验证多层次构成说的普适性,英伽登又在《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艺术作品存在论》等论著中逐一分析了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的层次结构,显示了尝试构筑统一的美学科学的勃勃雄心。多层次构成说是英伽登美学理论中最享盛誉的部分,是现代西方美学的创造性成果之一,影响甚大。
英伽登的第二本重要著作《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主要考察认识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过程、认识方式和认识结果。对作品的认识过程分为旨在获得作品的客观知识的“重构”和旨在构成审美对象的“具体化”。对作品的认识可以采取三种态度:一,获取作品本身的反思知识的“前审美态度”;二,在审美经验中通过具体化促成艺术作品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态度”;三,对审美具体化的反思的“后审美态度”,它和前审美态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互相补充。英伽登从认识活动的目的和对象来区分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各种认识是为了给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奠定基础。其理论基础是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知觉与构成理论,核心内容是具体化与审美经验。
具体化是英伽登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创造性贡献之一,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它既不同于充满“未定点”的作为图式化构造的艺术作品,也不同于读者的主观活动和心理经验,而是在积极阅读中完成的意向性的再创造活动,是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化的中介环节。具体化的运行机制是“积极记忆”,它指过去的事物和事件向读者构成的各种方式;结构特征是“时间透视”,它指文学作品的图式化观相是在歪曲变化的时间观相中呈现给读者的。具体化理论把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再创造提升到空前的高度,由于它的介入,静态的封闭的不变的艺术作品获得了历史性、同一性和生命性。
英伽登对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彻底的分析,一方面意在发现、揭示在审美经验内部的和谐的情感、意识活动中各种不同要素、过程、层次交互作用所体现的共同的本质结构,进而确立审美经验的一般类型。在审美经验中,感知是出发点,初始情感是动力,想象是审美对象构成的必要条件,具体化是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换的机制,艺术作品的审美相关性质是前提,构成“质的和谐”的审美对象是最终目的,审美对象就是由作品的各个层次的审美价值属性构成的复调和声所形成的紧密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审美经验的本质功能在于它构成了人类生活的积极的价值,可以丰富人类的生活,艺术和审美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也因此得到确立。
审美价值是英伽登晚年研究的重点课题。英伽登审美价值本质研究的特征是考察作品结构和审美价值的关系,在作品的结构中找到价值存在的基础。艺术作品的结构(价值的存在论基础)和审美价值的结构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两套结构之间存在着严格对应关系。与艺术作品的结构相对应的艺术作品价值的本质结构由五个层次组成:价值论上的中性骨架(作品自身的客观的内在属性),艺术价值属性(不直接引起美感的性质)、审美价值属性(直接引起美感的性质),审美价值(读者在具体化中创造出来的),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复调和声、和谐质)。英伽登审美价值学就是对这些层次及其结构关系的描述和分析。从表面看,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沟通作为纯意向性对象的艺术作品的结构与审美观赏者的桥梁。但其深层意图是与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本质相关联的。在《亨利·柏格森的直觉和理智》(博士论文)、《关于世界存在的论争》、《论责任》、《人与时间》、《论人性》、《论价值的相对性》等多部论著里,英伽登都谈到了人的问题。坚持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客观性的立场既受英伽登试图建立严格、客观的文学科学(美学科学)的指导思想支配,又是认识人的责任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责任观念认识的另一个条件是人在时间中能够保持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在文化世界中逐步实现的。价值的客观性、人对时间的筹划、文化世界的存在方式在英伽登的著作中被连接起来了。人的存在的核心在于创造文化世界,在文化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赢得了作为人的本质的一部分的自由,这是英伽登著作的最深刻的信念。文学作品的再现的对象层里的“形而上性质’’作为观念内容要求人们对生存意义的冷静反思,满足人们洞察、把握人生意义的根本愿望,实际上是他对人的本质思考在艺术和审美领域中的表现,美学也由此在人类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一句话,人的本质问题是英伽登全部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信未经证实的假设而坚持对直接观察到的对象进行细致忠实的观察描述,将对象放在相互联系的框架中加以考察的整体研究方法,在确定性的追求与思的可能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和清醒的意识,是英伽登“未完成”美学体系的“现代性”。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