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存在论与现象学之关系新探(作者:张旭曙)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5:09:19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摘 要:英伽登建构文学理论的最初动机源于与胡塞尔关于观念论——实在论的论争。他试图用对文学作品存在论的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答案。其结论是,文学作品是一种非自主存在的纯粹的意向性对象,是一个由语音构造、意义单元、再现的对象、图式化观相和类时间结构这五个层次组成的异质的多层次构造。

          关键词:文学作品存在论,现象学,观念论一实在论之争,纯意向性对象,多层次构造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04)05—M64—04



          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现象学文论家英伽登运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构筑了一个由文学艺术品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组成的逻辑严密、秩序井然的现代文论体系,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过去,一些西方文学期论家,包括大名鼎鼎的著有《文学理论》的韦勒克在内,都只是把英伽登理论的结论直接用到文学理论中,而不大注意他如何“现象学地”推演出这些结论,更不曾认真理会他的现象学哲学之深意。其结果是,不但对英伽登的文学理论造成了一些严重的误读(在中国文论界,这种情况也相当明显,值得深思),而且也低估了其应有的理论深度。其实,在西方现象学界,象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英伽登的学生安娜·提敏尼加等人,早就敏锐地指出了英伽登文学理论中蕴涵的深刻的现象学哲学旨趣。而中国学者则一带而过,说英伽登因为不满于老师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而趋向实在论,对他批评胡塞尔的实质、缘起、与文学理论的瓜葛至今没有细致的分析、清理。我们认为,搞清这个问题是真正准确、深入地把握英伽登文论之实质的前提,简言之,它就是传统的观念论一实在论难题在现象学领域的重现。英伽登借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多层次构成)和存在方式(纯意向性对象)的现象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打开了一个有效突破口。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做出初步的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国内同行专家的注意。



          一、观念论——实在论之争:文学理论的根本动机

          英伽登营构现象学文论体系的最根本动机源于对恩师胡塞尔的现象学先验唯心主义的不满。具体地说,他不能接受胡塞尔的激进观念论立场,即把实在世界之对象的实存全部归于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构成活动,实在世界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意识的构成物,即纯意向的对象性。英伽登在一系列重要论著中阐述了自己的系统哲学主张以及与胡塞尔围绕观念论----实在论问题展开的争论。

          在《论胡塞尔走向先验唯心主义的动机》一文中,英伽登认为,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观念》(简称《观念1》)离开了《逻辑研究》时期的实在论立场,走向了先验唯心主义,最终采取了激进的观念论立场,将实在世界的对象的实存全部归于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构成活动。因而,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原则上与其他一切形式的根据某种心灵或意识的活动来创造世界或存在的唯心主义并无二致⑦。

          1929年,英伽登向胡塞尔70寿辰纪念文集提交了《关于“观念论一实在论”难题的几个说明》。在这篇被胡塞尔赞许为“也许是全卷中最重要的文章”里,英伽登初步表达了自己的系统哲学观。英伽登的哲学体系内三部分组成:一,存在论(ontology,又译为“本体论”、“是论”、“有论”等)。研究必然的真理,即限定先验可能的东西的范围。二,形而上学。做出存在论断,即试图确定事实上存在的东西的性质。三,认识论。证明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的有效性②。英伽登理解的存在概念要比胡塞尔在《观念1》中使用的更宽泛。在胡塞尔那里,“存在”就是“先验意识”,是在先验意识的意识活动和通过这种意识活动被构造出来的意识对象。当然它们探讨的不是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的事实存在。而是先验的本质存在。而在英伽登这里,纯粹意识也构成一个特定的存在区域,也须进行存在论的分析。所以,与大多数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的成员不同,他甚至不否认先验还原,因为借助于这种还原,我们可以对纯粹意识的本质进行存在论的分析。英伽登的存在论是对观念内容的先天研究,观念指关于存在一实体的观念,它由实存存在论、形式存在论、实质存在论组成。其关键概念是“实存的要素”(ExistentialMomenb)。这些要素决定着一个对象的存在方式,是实在的、观念的还是“纯粹意向性的”④。

          胡塞尔坚信,严格的哲学即现象学必须以彻底阐述的认识论为基点,然后展开存在论和形而上学。然而,英伽登并不把认识论看成第一哲学,这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很有些不同。在康德那里,在研究存在者及其规定性之前,首先必须研究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英伽登坚决主张,“形而上学的考察虽然能够把握一个实事的实际本质,但如果没有一种存在学的预先研究,它就不可能认识本质——实际的实情的必然性”⑥;而对存在者的理论的实存必然性的观念论还是实在论的解答,只能以存在论和形而上学难题的解答为基础。可见,存在论的彻底阐明在英伽登那里始终居于优先地位。

          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英伽登终于推出了煌煌两卷本的未完成巨著《关于世界存在的争论》。在这本书里,英伽登分析了各种实在的可能之对象的结构和存在方式,多次援引文学作品作为最完美的具有纯粹意向性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作品的存在论建构:初步解决实在论——观念论之争

          至此为止,仍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文学作品在英伽登的哲学主张中处于什么地位,或者换句话说,英伽登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述解决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对此,英伽登反复申述:他的“最终目标是证明在经验中呈现给我们的世界的实在的存在,因而《文学的艺术作品》是朝向‘关于世界的存在的争论,的实在论之解决的第一步”,“《文学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根据其形式结构的基本差异,在将实在对象与意向对象(在胡塞尔的意义上)加以对比的方向上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是说,他的文论著作是解决几个基本哲学问题,尤其是观念论——实在论问题的绪论。显而易见,英伽登文论著作中隐含的哲学动机与胡塞尔的哲学立场之间存在着重大分歧。

          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认为,实在世界及其要素都是纯粹的意向性对象,其存在之决定性的基础在于构成它们的纯粹意识的基本活动,这种看法显然与人类对世界的常识经验相抵触,是英伽登无法接受的。胡塞尔与英伽登争论的焦点在于,存在论与现象学(即关于构成过程的先验现象学)孰先孰后?是实在论(realism)还是观念论(idealism,也可译为“理想论”)对意识和实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更加令人情服?胡塞尔坚持主张,弄清事物的清楚概念的前提是,对构成过程的先验理解,意识对象的现象学为意识活动的现象学提供“指导线索”,先验唯心主义才是解决观念论一实在论之争的唯一可能的答案。

          英伽登不同意胡塞尔通过“悬搁”法否认实在论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实在世界。在他看来,也存在着非意向性的、存在上自主的实体,如“实在的”质料对象和纯观念实体(或理想的“对象性”)如理想概念、观念、本质。他主张,要进行存在论的研究,不须经过先验还原,而应该将出发点锁定在事物本身,回到对思想对象本身的研究上去。就文学作品而言,重要的是“将我们的注意力直接转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并对其进行基本的分析(19页)。国内有些研究者把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性质与存在方式的分析当成对意识对象的性质与存在方式的分析,认为他据此可以为确立独立于意识的实在世界的存在奠定清晰的现象学基础。从以上的阐述不难看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英伽登的研究表明,文学作品是一种非自主存在的纯粹的意向性对象(existential lyhelerc)nobmQbW,pWety intentional objects),如果弄清了这种纯粹的意向性对象的结构和存在方式,我们就有可能得知实在对象是否也有同样的结构和存在方式,从而最终确定实在论的观点。在《文学的艺术作品》里,英伽登一方面阐明了文学作品的性质、功能、存在地位,为文学作品的理论奠定哲学基础;另一方面,他借助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区域存在论”(regional ontology),比如,意义单元层与逻辑等问题有关,事态和文学作品再现的对象用以解决某些形式存在论的问题,再现的对象的存在方式对一般的实存存在论具有重要意义,等等。可见,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成了他对世界的存在和实存存在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文学作品的“本质解剖术”:结构和存在方式

          《文学的艺术作品》是最享盛誉的现象学文论经典。在这本著作中,英伽登的核心课题只有一个:描述、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存在方式。如前所述,文学作品的存在地位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人们通常把知识对象划分为实在对象和观念对象两种,两者都有不依赖于任何认识活动的独立自足性。但照英伽登的看法,根据这种区分标准对待文学作品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在他看来,要正确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应该像胡塞尔那样,将过去一切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错误观点“悬搁”起来,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具体的文学作品上来,对研究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存在不做任何事先的假定,而采取纯接受的指向事实本质的现象学态度。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英伽登为何要首先清算几个有关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似是而非的观点:第一,观念对象论。由于观念对象(如三角形、“红”的本质)具有超时间性,本身不发生任何变化,因而,它无法解释,某一特定的作品如歌德的《浮士德》如何产生、变化、甚至消失的现象。第二,实在对象论。文学作品虽然离不开作为物理基础的纸张、油墨、声音等,但绝不等于纸张、油墨、声音。这种观点不能说明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是非实在的,由一系列观念意义复合构成。第三,心理主义论。这种观点把文学作品的存在等同于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体验或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感受。但是,英伽登认为,作者的创作体验难以企及,读者的阅读状态千变万化,因而与对作品的结构研究不相干。这种论调表面看好像与“新批评”派的威姆萨特、比尔兹利鼓吹的“感受谬见”和“意图谬见”说很相似。仪实质上,后者反对将作者的构思或意图、读者读诗的心理效果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文学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历史是全然隔绝的,因而是一种典型的文本中心主义。英伽登则强调“具体化”(文学艺术品的认识论的主题),即读者对文学艺术品的潜在要素的实现和对“未定点”的填补,文学作品的生命因而是与读者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这显然与“感受谬见”和“意图谬见”说有着原则的区别。英伽登能对接受理论(伊瑟尔的阅读现象学)产生臣大影响,道理就在这里。文学作品不是实在对象,也不是观念对象。但不能否认文学作品有自身的物理基础,一幅画、一首诗、一件雕刻离不开画布、书本、大理石,“物质世界作为一种背景参与进来,并且在艺术作品存在基础的形成过程中展现自身”。⑦不过,英伽登强调,物质材料毕竟只构成艺术作品存在的基础,油墨纸张决非文学作品本身,也不构成它的任何一个层次;同时,作家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通过某些物理作用显示出来,这些作用赋予物理对象以构成文学作品存在基础的特定形式,保证物理对象获得同大量观赏者相关联的持久性和可理解性。此外,接受者以多种多样的意向性活动将已经完成的文学作品的潜在要素加以实现和补充。可见,作为意向性对象,相对于实在对象和观念对象,文学作品在存在论上是非自主的,它的实存的、形式的、质料的要素不是包含在本身里,而仅仅是被“意指”的,就是说,只有部分属性是通过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其他属性则要依靠读者的意向性活动(想象等)的投射(填补)。

          综合以上的分析、论证,英伽登得出了他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文学作品存在论的结论:“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构成,其存在的根源在于作者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存在的物理基础是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的文本或借助其它可能的物理复制手段(如录音机)。由于作品的语言具有双重层次,它既是主体间可接近的又是可再造的,因而作品成为与一个读者共同体相关的主体间性的意向性对象。这样,文学作品就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超越了一切——作家的与读者的——意识经验。”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对象”,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区域。显而易见,英彻登在实在对象论和观念对象论两种倾向之间采取了中间立场:既肯定文学作品的质料基础——书面文字符号,又肯定主体间的观念概念的自主实存。同时,以意向性理论为纽带,既揭示文学艺术品的独特存在方式的基本性质、不变的逻辑条件,又展现文学艺术品存在方式得以可能的意识的独特结构和形态,然后用审美对象(审美具体化的结果)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将前两者(主、客)联结起来,从而将读者、作者、作品完整地统一在现象学哲学框架内。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非观念的、非实在的、非心理体验的,而是纯粹意向性的,要依靠作者意识的意向性创造(投射)和读者意识的意向性重构,这是理解英伽登文论的一条红线,他对文学的作品所作的一系列区别(文学作品和具体化、文学作品和审美对象、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的。按照英伽登这种纯粹意向性的对象是一个由语音构造(最基本层次),意义单元(核心层次),再现的对象(存在上非自主的纯意向的对象性),图式化观相(在知觉的变更中保持不变的先验图式,再现的对象性直观呈现的基础),类时间结构这五个纵横交错的层次组成的“异质的多层次构造”。它们各自具有的审美价值属性相互融合,构成了犹如交响乐一般的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复调和声”。

          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在英伽登那里,文学作品明明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为什么会把他与康拉德(坚持观念对象的存在论)划上等号呢?是不是如我国有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杜夫海纳误解了英伽登呢?我们以为不是,理内有两条:其一,两人的理论立足点有差异。杖夫海纳从造型艺术(绘画等)入手,重视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强调意义与感性交织的有机整体促成表现性世界的呈现;英伽登则从文学作品着眼,以符号、所指和对意义的理解三分的唯理主义的语言观作为理论基础;所以,杜夫海纳不同意英伽登忽略语词的感性特征,将意义的对象延伸到再现的对象和图式化观相层,从而使文学审美对象成为非自主存在的对象。其二,更重要的是,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里虽然反对胡塞尔(《逻辑研究》时期)把意义看作某种恒定不变的观念(理想)单元(统一体),但他在谈文学作品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时,仍然把理想概念、本质当成最主要的构成条件(另外两个次要条件是适当的质料和主体活动),“唯有借助于理想概念的意义内容,一部文学作品的读者才能以相同的方式将作者给予他们的句子的意义内容实显化,”(364页)正是理想概念使两个意识主体之间的真正的语言交流成为可能,这种说法显然与文学作品非观念对象论有矛盾。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里,英伽登干脆放弃了理想观念的提法,将词语意义描述为“心理行为的对象性的意向相关项”,即词义、句子和更高级的意义单元是主体意识行为的构造物。杜夫海纳恰是根据《文学的艺术作品》立论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英伽登的研究只关注已经“完成”作品,对作品的一般观念的实质进行先验的分析,而不关涉艺术创造和作品构成阶段问题,除非这个过程与作品的本质结构有关。经验主义研究对象的一般本质的方法是通过比较和概括然后加以抽象,英伽登的本质结构研究则不同,它是通过对作品的直观描述呈现出来的,是共同的、普遍的、必然的“本质”,也就是他所说的“文学作品结构的普遍的观念内容”,“通过这些本质上被理解的现象,我们可以在这些被感知的现象中建立起本质的联系,并由此确定文学的艺术作品之本质的必然的结构。”他坚信,如果找到了这个本质结构,文学作品的统一性、同一性、独特性、客观性就有了保证,我们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坠人L1理主义陷阱的危险,其它重要问题,如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的构成、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等等也会渐次得到解决;此外,我们还能够明确,这个对象的存在基础是否单单在纯粹意识中,对观念论一实在论争论的难题做出初步的回答。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同一性基础这个难题的解决,是通过对作品的实存的一存在论的研究(对作品实存要素的描述)来完成的,是以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的清楚、充分的阐明为前提的。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和现象学的纽带就在这里。



          注释:

          ①Roman Ingarden: On the Motives Which Led Husserl to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1975.

          ②(美)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325页,王炳文、张金百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③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201—205页,三联书店,1994年。

          ④参看Roman lngarden:Time and Modes of Being. Springfield,1964.

          ⑤(波兰)英伽登:《关于“观念论一实在论”难题的几个说明》,孙周兴译,载倪梁康编《面向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461页,东方出版社,2001年。

          ⑥英伽登:《关于世界的存在的争论》、《美学研究》,转引自Roman Ingarden:The Literary Work of Art,Translators Inboductioll,xlviii,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以下凡引自《文学的艺术作品》,均随引文注页码。

          ⑦Roman Ingrden: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An Attempt at Defining its Range, Selected papers in Aesthetics. P.30, Washington.D.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1985.

          ⑧Roman Ingarden: Th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P.14,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⑨(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242—248页,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⑩Th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P.11.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11(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