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鲍姆加通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4:52:24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人物卡片

          鲍姆加通(Alexander Gottlied Baumgarten 1714——1762年)生于柏林一个牧师家庭。少年时父母先后去世,靠兄长们资助读完文科高中。鲍姆加通从此精通拉丁文,尤其热爱拉丁诗歌。1735年出版博士论文《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174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开了“美学”课。1750年,鲍姆加通发表了《美学》第一卷。这一事件被美学史认为是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1751年,37岁的鲍姆加通健康恶化,但他还坚持写作《美学》第二卷。1758年《美学》第二卷发表。1762年5月26日,鲍姆加通在久病11年后逝世。

          2,美学思想

          1)Aesthetica的内涵及意义

          拉丁文“aesthetica”直译是“感性学”。《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里首先提出建立Aesthetica的建议。1750年他正式出版了用Aesthetica命名的著作。这个词是鲍姆加通从希腊语“aisthesis”(意即“感性”)一词改造而成的。

          拉丁:aesthetica(感性学)——希腊:aisthesis(感性)

          拉丁:sensus(感觉)——英文:sensualism(感觉论)

          英文:aesthetics(美学)

          这个词后来被翻译成汉语“美学”。鲍姆加通因此被美学史家称为“美学之父”。此前西方有关于美的论述,而没有“美学”这一学科。

          为什么要建立美学这一学科?

          一般说来,人的心意活动有知、情、意三个领域。在传统的哲学中, 逻辑学研究理性(知);伦理学研究道德、意志(意);而对于情感,却一直没有一门学科与它相对应。鲍姆加通要创立Aesthetica即“美学”这一学科,是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和情感的学问。目的是要填补传统哲学中一个与逻辑学和伦理学相对立的空白的学科。

          我们关于感性认识的知识是否能够建成一个专门研究的学问?感性认识能否成为一种独立的哲学研究的对象?

          “如果我们能认识一件事物,我对它就有明晰的知识;但是明晰的知识又分混乱的和明确的两种。如果我还不能把某对象所由区别于其他对象的特征一一指出,我的知识就还是混乱的。……例如我们看到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喜欢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在莱布尼茨那里,他坚信这种混乱的认识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与审美、艺术活动相关,是逻辑学和认识论不能涵盖的。鲍姆加通更明确地指出这种感性认识是感性学(美学)的对象。

          希腊哲学家和教父们已经仔细地区分了“可感知的事物”和“可理解的事物”。……因此,“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莱布尼茨把认识分为两种,即模糊的(obscura)和明晰的(clara),而在明晰的认识里,又包含明确的(distincta)和混成的(confusa) 莱布尼茨认为,混成的认识是另一种明晰的认识。谐和与美这种感情就是人类混成的知觉或形式。心灵对于事物的秩序、宇宙的和谐的这种知觉,不必有明确的知识,却有一种虽然混成、但很明晰的知识。而鲍姆加通认为,混成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这种感性认识虽然未经逻辑分辨,却能呈现出生动的图像。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事物显现给感性认识的那一线“审美之光”,即那种鲜明性和明晰性。它既不同于逻辑认识,也不同于宗教和道德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感受,经常也是既清楚但又难以言说。当下人们所言说的“帅”和“酷”,就是对这种事物认识的非常典型的表达。鲍姆加通认为,人们在这种感性活动中所认识的“完善”,其实质就是美。

          “完善的外形,或是广义的鉴赏力为显而易见的完善,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美成了Aesthetica研究的对象,探讨美的一般性质也是Aesthetica的主要任务。Aesthetica就是“关于美的认识的本质的理论,以及通过正确途径获得美的认识的方式方法的理论”。 Aesthetica——美学

          既然对于这种感性认识的判断,是由与美相关的感官作出的,这些感官必然又受到趣味的影响,这种感性认识与艺术的、情感的活动密不可分。在鲍姆加通看来,实质上,“ 诗就是一种完善的感性谈论。”而“混成”就是“诗意”所需要的丰富性。栩栩如生的感性表象显然不是通过定义和推理,而是通过对“混成”的表象进行艺术处理获得的。诗意正是混成而又明晰的感性表象的完善的表现。鲍姆加通由此又把Aesthetica与艺术联系起来,Aesthetica自然就成为关于艺术的科学或艺术哲学。

          鉴于此,鲍姆加通对Aesthetica作了如下定义:“Aesthetica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类理性(analogi rationis) 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是完善的观念是笛卡尔以来欧洲大陆哲学家的传统看法。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都认为,事物的美即完善,实际上是来自于最高的实体。

          莱布尼茨说:“上帝是绝对完满的。”从个体事物到整个宇宙,都呈现出一种完满的性质。“一个生物或动物的形体永远是有机的,因为每一个单子既是一面以各自的方式反映宇宙的镜子,而宇宙又是被规范在一种完满的秩序中,所以在表象中,亦即在灵魂的知觉中,应当也有一种秩序。”沃尔夫也指出:“美可以下定义为:一种适宜于产生快感的性质,或是显而易见的完善。”

          鲍姆加通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的。这个原则当然随时可以采取目的论的形式。不同的是,一般的提法可能意味着是对完善性的感性欣赏,而鲍姆加通的提法则是感觉的完善性。感性知觉内容在本质上同美学相关,就像认识的性质同逻辑学相关一样。自然即感官可以达到的世界就是完善,就是艺术的标准和范型。待模仿的自然就是完善性的天启,美就是被感受到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与外在形式的匀称、比例相关,也与内在的精神形式相关。所以他说:“通过这些能力,感性认识的美只要求一种呈现出来的匀称,容不得不美的比例,那它也同样能够达到广义的精神美的匀称。”

          鲍姆加通关于美是完善的思想,在他对于诗意的分析中充分地展开出来。他说:“凡有助于一首诗的完善者,谓之富有诗意的。”

          诗歌描绘的是一种感性表象。达到完善的美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丰富性、真实性和鲜明性:丰富性取决于知觉的丰富程度及其多样性;真实性即是对感性事物把握真实可靠程度的要求,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美的思维的对象和因与果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类理性可以感性地加以把握”;鲜明性是对事物的混成表象的充分的描写。这种混成的表象往往呈现出极深的诗意。

          鲍姆加通还谈到诗的措辞、寓意、音律、词藻等在诗歌中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人们,鲍姆加通认为必须有天赋的洞察力、感觉力和想象力。

          3)小 结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鲍姆加通的Aesthetica涉及了三个广阔的领域:第一,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种思维学说,它涉及了感性认识,成为感性学;第二,作为研究美的本质认识和一般规律的学说,它是美学;第三,作为一般艺术理论的学说,它研究了艺术美的构成、创造、欣赏,成为艺术哲学。

          近代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就是如此。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是名副其实的。

          鲍姆加通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严格划分,并论证了一种感性认识的独立性,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说,鲍姆加通奠定了现代美学的基本形态,那么,现代美学理论危机的根源也在这里。20世纪西方的许多美学流派正是因此而诞生。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253(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