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1:31:03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余谋昌

          【内容提要】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一系列变化。建设生态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 键 词】生态文化/文化选择/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它面临许多重大抉择。选择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建设生态文化,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抉择。
            一、什么是生态文化
            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这一定义是从与传统文化比较中提出的。工业革命以来的文化,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统治和主宰自然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人类创造文化,以文化的方式生存,运用文化的力量发展自己。在这里,人类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自然界支持人类文化的发展。
            但是,300年来,依据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们认为只是人有价值,人是自然的主人、主宰者和统治者;自然界没有价值,它只是人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与工具,只有受人改造的份儿。
            依据这样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具有"反自然"的性质。人类的文化创造 ,对自然界采取了两个主要行动:一是把大自然作为索取资源的仓库,向自然界索取越 来越大量的自然资源。二是把大自然作为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向自然界倾倒数量越来 越多、性质越来越复杂的废弃物。其结果造成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为表现 的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后果,是人类文化 的消极和落后方面的表现。
            这些以全球性问题形式,表现为人类生存的重重危机,导致一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有变革就会有选择,我们认为,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克服生存危机的新的文化选择。
            二、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二次重大文化革命:一万年前,农业产生,以农业文明代替渔猎文化,这是人类第一次文化革命;300年前,工业革命,以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这是人类第二次文化革命。21世纪,生态文明将代替工业文明,这是人类新的第三次文化革命。
            人类最早的文化是自然文化。那时的人类生活,既是自然而然的,又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的生活同动物一样服从生态规律,完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一种"自然性"。
            古代社会的文化是人文文化。它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伦和人事,人文科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成就,但自然科学仍以经验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古代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成果。中国人文文化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成就。
            现代社会的文化是科学文化。工业文明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核心。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使人类生活现代化,而且表现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也就是说,人类文化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这三个阶段,现在将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发展这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用两个简表表示(见附在文后的表1和表2)。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后一阶段总是包含前面阶段的发展内容。例如,人文文化发展中包含自然文化,科学文化发展中包含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发展中包含前面三种文化,但是它们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同样,以社会中心产业划分社会形态,农业社会中农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但采集和狩猎依然存在;工业社会中工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但渔猎、农业依然是重要产业,只是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技术改造;生态文明社会,生态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但它并不否定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而只是抛弃它们的不完善方面,采用新技术(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生态文化的主要结构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选择,它表现在文化的三个层次上。
            1.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
            生态文化,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变革,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伙伴共同体。这种选择,要求改变传统社会不具有公平调节社会利益,不具有自觉的环境保护机制,而具有自发的两极分化机制、自发地破坏环境机制的社会性质;从而使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制度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制度化,使社会具有自觉的保护所有公民利益的机制,具有自觉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机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2.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
            生态文化,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观点,摈弃传统文化的"反自然"的性质,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实践精神领域的一系列转变。
            科学转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事实,脱离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它的成果及其应用,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工具,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损害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整体性。
            为了减少或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需要把价值概念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发明和制造既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又有利于保护自然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评价,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使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健全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思想、适用技术和具体途径,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
            经济学转变。经典经济学只有经济增长一个目标。它否认自然价值,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损害环境质量和消耗了多少自然资源都不计入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需巨大的经济投入。这些既不在GDP账上出现,又不对这种透支进行足够的补偿。因而这是一种严重负债的经济,是一种虚假增长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需要新的经济学。
            新的经济学,需要确立"自然价值"概念,并把它作为关键词,不仅进行自然价值计算,而且把它作为像"劳动价值"一样的核心概念,重新建构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框架,重新建构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伦理学转变。经典伦理学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研究和实践,它不涉及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关系。因为自然界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人类利用的对象,人无需对自然界承担责任。但是,现实世界有两种最重要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都需要有伦理调节,才是健全的。但是,传统伦理学只适用于调节前者,而不能调节后者。因而在20世纪中叶,在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而引发的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中,产生了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们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所应采取行为的道德研究。它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从而改变两个决定性的规范:(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应当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这不仅是人的道德对象的扩大,从而人的道德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且是人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道德境界和道德目标的变化。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关于自然价值的理论。它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包括它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是它对人具有商品性和非商品性价值,即作为人的工具和资源为人利用的价值。内在价值是生命和自然界在地球上追求自己的生存,这是它的目的,这种生存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自然价值是它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正是由于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因而它是有生存权利的,人类对它的生存是负有责任的,从对生命和自然界价值的确认,到人类新的责任的确认,一种新的伦理学因此而产生,这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类道德进步和道德成熟的表现。
            哲学转变。300多年来,笛卡尔-牛顿哲学作为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指导人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它是以机械论和二元论为特征,过分强调分析方法和主-客二分的哲学。在主-客二分,人与自然、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分离中,使人成为自然的主宰者,自然界只是人利用的对象。它在强调人的主宰地位,发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工业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人在向自然进攻、改造自然的同时,发展了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实行一种实际上"反自然"的社会-经济-消费生活;同时,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发展了科学主义的思想,并从而发展了损害自然环境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它以生命和自然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人的持续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生命和自然的多样性;同时,以多数人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的持续发展,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和不公正,并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
            现在需要一种哲学转变。生态哲学能够适应这种转变的需要。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实在观。它不是以物质或自然界为本体,也不是以人为本体,而是以"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本体。这是一个有机的自然整体。
            生态哲学的存在论,是关系实在论和过程实在论。它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它重视研究一切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因为离开对事物关系的分析,我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它作为过程实在论,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是运动和变化的。在这里,结构不再是最基本的东西,结构是基本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过程是更基本的。过程和结构又是相互联系的。
            生态哲学是有机整体论。它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在笛卡尔哲学中,整体的动力学来自于部分的性质,部分决定整体,部分是首要的。生态哲学认为,部分的性质由整体的动力学决定,整体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部分依赖于整体,它只是在整体中才获得存在,离开整体就失去其意义。事物作为整体,它是自然创造性的综合过程,作为创造成果的整体,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进化的。
            生态世界观承认分析的意义,但不迷恋分析。它不强调首要、次要之分,不强调以什么为中心。因为它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相互区别更重要,所有因素都相互关联,是互补的。
            因此,生态哲学提出了区别于传统哲学的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学方法论和生态价值论。它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哲学转向。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解释,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哲学基础。
            3.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
            生态文化,摈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进行无废料生产,既实现文化价值,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产品,又保护自然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这是一种浪费型生产方式,具有资源高消耗、产品低产出、环境高污染的性质。它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废料"。它的技术路线是线性的非循环的,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2002年生命地球报告》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大大超出地球的再生能力,用"生态足迹"(指地球上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如农业、放牧、木材生产、海洋渔业、基础建设用地和吸收温室气体等必须的区域)表示,地球上除冰川覆盖的地面、沙漠和公海等不可用的区域,有110亿公顷可用土地,按世界60亿人口计算,人均只有1.9公顷;但是,1999年,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达到2.3公顷,已经超出地球再生能力的2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50年内,人类生态足迹,或可开采的再生资源总量将相当于两个地球。显然,这是无法达到的,是不可维持的。
            美国国立生态分析和综合研究中心一个由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估算了地球的生态价值,指出:森林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每年每公顷的价值141美元,气候、气流、水、土壤形成与营养物质相关的循环,以及垃圾处理、生物控制、粮食生产、原材料、消遣与文化娱乐等,每年每公顷的价值969美元。这个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说:就整个生物圈来说,每年它向人类提供物质的价值估计在16万亿至54万亿美元之间,平均每年为33万亿美元。这肯定是个最低估计,因为这些物质大多数是市场上买不到的。
            33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数字?全世界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地球生态价值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相当于一年全球经济生产的总产值。上述研究小组的文章说:如果没有生态学生命保障系统的贡献,地球的经济就将停滞。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地球对经济贡献的总价值是无限的。
            但是,现在的世界经济没有考虑地球生态价值的支出,没有准备为使用自然价值付款。正如上述文章所说:如果真正按照生态系统对全球经济贡献的价值而付出代价,那么全球价格体制将与现行的体制迥然不同。随着自然资本和生态贡献在将来越来越受重视和变得更加"匮乏",我们估计其价值只会不断增加。这一估计结果突出了生态贡献的相对重要性,以及继续挥霍对我们未来幸福的潜在影响。
            自然价值参与世界经济过程,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世界经济增长以巨大的自然价值的损失为代价,而自然价值作为生产成本,它的消耗并没有在国民经济统计表上出现,没有作为价值来计算过。这样,现实的世界经济,长期以自然价值严重透支的形式运行,结果造成一种长期负债的经济,而且这种负债又不出现在经济统计中,因而又是一种扭曲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
            生态经济,需要在确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应用和发展新的技术和工艺,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建设一种新型的工业--生态工业。
            所谓生态工艺,是对生物圈物质运动过程的功能模拟,应用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设计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的产业技术系统。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第一次使用生产第一种产品后,它的剩余物是第二次使用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则是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物和环境无害的形式排放。
            生态工艺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通过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使用,把投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实现废物最少化。它同传统工艺之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生产相比较,是原料低消耗、产品高效益、环境低污染的生产。
            这种经济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它的出发点是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是多价值的,物质生产是资源多价值的开发利用。它的技术组织原则是非线性的和循环的。这种经济现在有人称为"循环经济"。
            四、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每一代人都以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特征。传统文化发展中,有许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价值观方面,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经济生活中,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科学生活中,为科学而科学,科学是价值中立的;伦理生活中,增加或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就是幸福;美学生活中,充分享受丰富的物质即为美等等,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这种以否认自然价值为特征的文化,造成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导致以生态危机为表现的文化危机,出现人类不可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这表明,上述事情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它促使人类选择新的文化,选择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社会发展要实现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实施这三个基本原则,要求正确处理两类根本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矛盾;二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矛盾。但处理这两类矛盾的关键是承认自然价值,因为它的根本问题是"公平",即公平地分配自然价值的问题。这是生态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生态文化的基本目标。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生态可持续性,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生态可持续性作为一种目标,即达到生物圈可持续性,或环境的整体性,维护地球基本生态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如果过量消耗自然资源,过量排放废弃物,可能损害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性和环境的整体性。这里表现的是自然价值分配上的不公正,包括对后代不公正,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对生命和自然界不公正,损害生物多样性、损害自然再生能力、损害环境自净能力,即损害环境的整体性。
            为了实施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我们确立自然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科学地开发自然资源,节约和综合使用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超过它的再生能力,废弃物的排放不超过自然净化能力。在每一次重大开发后,及时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进行补偿,以使经济发展保持在生态容许的限度内,保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基础,保护生命和自然界的持续性和整体性。
            经济可持续性原则。发展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强调发展的必要性,所谓"发展是硬道理",因为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人类需要的满足,保证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也需要发展提供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能力。但是,健康的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长远的观点和整体性的观点来看待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健全构成危害。
            经济发展是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它不能在过度损害自然价值的条件下实现,而需要以自然价值保护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既实现现代人的利益,又为后代的发展打下基础,为生态安全打下基础。这样才是公正的。
            社会可持续性原则。这是社会的公平原则,主要是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公平分配。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因为只有"公平",才可能有社会稳定、经济稳定、生态稳定。商品经济自由发展,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可能产生和滋长不公正,损害社会-经济-生态的稳定性。这既涉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矛盾,又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
            实施公正原则,包括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减少或消除贫富差距,建立公正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之间的公平。这里要注意的是,后代不能参与现在的决策,必须要求决策者要顾及后代的利益。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公平。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不仅严重威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而且严重威胁生态稳定。实施公正原则,需要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作出利益倾斜。人、生命和自然界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生命和自然界为代价。现在经济发展以牺牲自然和环境为代价是普遍和经常的。这既不公平,又不能持久,是必须作出调整的。
            实施公正的原则,在自然价值的分配上,要求既兼顾当代人之间的利益、当代人和后代的利益,又兼顾人与自然的利益,既保障社会安全,又保障生态安全。
            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与时俱进。建设生态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人类新的文化选择。这是人类发展的绿色道路,即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统一的道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人类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就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原则。
          表1
          1 文化形态   自然文化  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    生态文化
          2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3 社会中心产业 渔猎    农业     工业      生态产业
          4 社会中轴   道德    权势     经济      智力
            
          表2
          1 生产方式   生产由人完成 畜力使用   机械化、自动化  信息化、智能化
          2 技术工具   石器     青铜和铁器  机器、电子计算机 智能机
          3 资源开发方向 物质     物质     能量       信息和智慧
          4 能源     人的体力   薪材和畜力  化石燃料、电力  太阳能
          5 材料     石块     铜、铁    各种金属、非金属 合成材料
          6 社会主要财产 动植物    土地     资本       知识
          7 社会主体   公社社员   奴隶和奴隶  工人和资本家   知识分子
                          主地主和农
                          民
          8 知识生产   与物质生产  从物质生产  与物质生产分离  独立发展  
                   混为一体   中产生成为
                          独立部门
          9 科学形态   萌芽     经验     理论       信息
          10 人与自然关系 崇拜自然自  掠夺自然   掠夺自然     合理利用自然
                   发力
          11 哲学表达式  图腾崇拜   天命论    人统治自然    尊重自然
                   自然崇拜
          12 主要环境问题 物种资源丧失 土地、森林  环境污染     人与自然和谐
                          破坏              相处
            
            
            
          【原文出处】新视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4
          【原刊页号】64~67

      Processed in 0.091(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