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自然旅游:沉默与回归——自然旅游的美学析义(作者:肖鹰)

        作者:核实中..2009-09-08 17:58:4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当前,中国旅游产业正在加速扩张。也许可以说,在中国,人迹所到之处,人的种种户外活动都在迅速被整合到旅游产业中。根据旅游对象和旨趣的区别,可将旅游分为两类:自然旅游与人文旅游。我近年参加过几次旅行社的团队旅游,有两点深切的感受:第一,旅游产业对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产业化整合,使旅游活动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模式化、程式化扩展;第二,自然景观被无限人文化——甚至被“妖魔化”,自然旅游被置换为人文旅游的虚拟延伸——虚拟妖魔景观的游览。
          2004年秋天,我曾参加一次在自然景区张家界的旅行社的团队旅游。就景观而言,张家界是我国最大的纯天然风景名胜之一。在这个景区的旅游,无疑应当是自然旅游。然而,带队的旅行社导游,一位旅游专业毕业的女大学生,却按照预定的导游文案,把整个张家界景区的旅游引导为“人文旅游”。她对不能保持跟随她游览的游客,说的一句口头禅是:“你不跟着我,什么都看不见!”我开始不理解,在这自然景区,何以非要跟着她才能有所见?后来,我才明白了,她所谓的“看不见”,不是指看不见自然风光,而是看不见这些景观中的象形人文事物的景物:这块山石像唐僧,那块山石像猪八戒,另一块山石像白骨精,还有一块山石像孙悟空……这些象形景物,如若没有导游指点,的确不为普通游客所注意、甚至也难辨识出来。在导游的指点下,游览张家界,就仿佛进入了古代神话传说世界,满山遍野,都是神仙鬼怪的造型和故事。在这种以妖魔化为主题的导游模式下,自然景观本身的旖旎壮丽,却被漠视和遮蔽了。
          张家界旅游的“人文化”开发,还基本只是停留于导游的解说中;与之相比,更多自然景观的旅游开发,是大兴砍伐和土木之工,不惜毁坏自然风貌和植被,建庙凿洞以求得神仙鬼怪来此“安家”。为什么自然景观“人文化”会成为当前中国旅游开发的普遍风气?从浅层次讲,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追求对自然景观价值最大化的综合产出。比如,在奇山秀水间修建庙宇可吸纳游客的“香火钱”。从深层讲,则是因为旅游产品的设计者们没有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旅游与人文旅游作文化区别,在设计和实施中都将两类旅游混为一谈。这种人文、自然一锅煮的做法,在旅游产业的拓荒、草创时期是难免的,也是有发展空间的。但是,随着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对旅游活动的精细化和高品味要求就会出现,再继续这种一锅煮的做法,势必招致旅游产品吸引力的下降。
          要纠正这种旅游类型混淆、错位的旅游产业趋向,必须在对旅游类型的文化意识和定位上达到准确、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自始就对自然和人文有明确的辨别意识,即“天文”与“人文”之辨。《周易·贲卦》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即自然景象,是天然形成的,而非人为的;人文,是人类文化开发创造的景象,是人为的。因此,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有不同的目的和旨趣。人文旅游目的所在,是对人类文明创造的业迹的游览观赏,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旅游目的所在,是对自然山水风貌的浏览观赏,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因此,如果我们以“美”为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共同的目的,那么,两者的区别又在于,人文旅游,是以历史和当代的人文景观为审美对象;自然旅游,是对自然景观为审美对象。


          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段玉裁注:“错,当作逪。逪画者,交逪之画也。考工记曰:青与赤谓之文,逪画之一耑也。逪画者,文之本义。……象两纹交互也。”“交逪”即现代汉语中的“交错”,段玉裁用“东西为交,邪行为错”之说注释,含义就是“交叉”,“错杂”之意。当代考古学者罗琨指出:“文”的本义,就是“交逪之画”。“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相杂成文”的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基本观念,而且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观念。史伯曾劝谕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鉴于当前以人文旅游置换自然旅游,即将自然景观象形人文景观,深入辨析自然旅游的美学意义,就是非常必要的。


          自然旅游的美学意义,是与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相关联的。经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美有三个基本含义,因此,自然旅游可分为三大类型。虽然中西文化差别很大,美学精神也多有殊趣,但在自然审美(旅游)上,也都有这三大类型,故混合概括之。
          1.以新鲜活泼之心迎接自然
          晋代王羲之诗云:“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集诗》)
          在人类文明史上,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远比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更晚。在中国,晋代才有了山水美的发现;在西方,在18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自然风景(landscape)才真正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学不得不面对一个与常识矛盾的现象:自然美的诞生晚于艺术美。这个现象本身说明了一个道理:自然美是脱胎于艺术美的,它相对于艺术美而存在。相对于艺术美是人造的,形式化(甚至规则化)的,自然美则是自然的,非形式化(无规则的)。阿多诺(T. Adorno)认为,在这个被普遍统一性统治的世界,自然美是事物中非统一性的痕迹,是它们超越一切人性的属性。因此,自然美是不可规定的,只能在否定的意义上规定它。 自然事物正是以它们的非人为性、非规则性和不可把握引起我们的兴趣。它们的背景,就是这个人化的世界。康德认为,自然的景象,不是作为有形式的美,而是作为无形式的多样性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因此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兴趣远比艺术所给予的更为持久。潺潺流动的溪流和火苖闪耀的炉火,就是因为它们的无限的变幻吸引我们的目光,并使我们诗意盎然的。自然事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却总是给我们以无限的创造力量和新鲜活泼的生机。无疑,这是自然美最普遍的意味。
          2. 以素朴之心与自然亲切交流
          《世说新语·言语》载:“简文入华林园, 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J. J. Rousseau)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认为,人之所以总是把事情做坏,就是因为人在文明的教育下,不按自然的法则对待自然,而按人的法则对自然。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破坏了自然,也伤害了人类自身:失去了自然本性的人变成了文明专制下的虚伪、单一、没有生气和个性的怪物。他认为,科学与文艺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专制枷锁之上,窒息人们天生的自由情操,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实际上,正是科学与艺术日臻完美败坏了人类的道德,使人们在行为和精神上都日趋一种邪恶而虚伪的一致性,遵循着学习获得的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再不敢表现真正的自己。卢梭怀念太古时代纯朴的景象,“那是一幅全然出于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我们不断地在回顾它,并且离开了它我们就不能不感到遗憾。那时候,人们清白而有德,并愿意有神祇能够明鉴他们的行为,和他们一起都住在同一个茅屋里”。 因此,卢梭认为人类幸福得救的希望是返回自然,返回远古时代完全以自然为师,遵循自然画定的道路前进的状态。返回自然状态,就是返回人的本性,按照人的朴实自然的内心需要生活的状态。“自然注定了要使之成为自然的学徒的人,是不需要老师的。” 卢梭的自然观是反对现代理性和秩序的浪漫主义思想的先导。他返回自然的思想,实际上是为在现代文体制中失去自由的心灵和精神寻找一个想象性的自由空间。在他之后,自然为美(自然全美)的观念引导了至今末衰的自然-浪漫主义审美思潮。
          3.沉醉而化合于自然无限之境
          柳宗元说:“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
          谢林(F. Shelling)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因为他不再拥有一个家园,无论如何他摆脱不了被遗弃的感觉。” 今天,我们对自然的过度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永远地远离了自然。我们对自然的情感,就象眺望那永远不能回归的家园或已经逝去而绝不可能重复的童年一样,包含着深刻的惆怅。因此,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在对自然的审美中,比满足我们想象力自由活动需要和个性自由需要更深刻的是,我们从自然那里获得了一种回归的感觉。这种回归是双重的,既是向人类童年的回归,也是向自我的童年回归。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阿多诺说:“象音乐一样,自然美的光辉是不可捕捉的,当你去捕捉它的时候,它就马上消逝了。” 我们在风景中所获得的妙不可言的感觉,就是自我的身心回归自然的感觉。此时,自然以它伟大浑然的整体重新拥抱了我们的生命,暂时中止了我们的理性和想象活动,使我们的意识进入茫然若失的状态。法国哲学家列奥塔说:“风景使心智迷失。” 在自然母亲的深广、温馨的怀抱中,我们重新变成了一个陶然自足的婴儿,获得了无可言喻的安慰——自然神秘至上的整体感。

          庄子说:“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然旅游的深刻本意,是人向自然的无言回归。只有理解了在自然中领会的沉默的深意,我们才真正欣赏到自然与人文不同的大美深意。与此相比,人文旅游则是人类自我彰显的喧哗的言说——这是我们当前在大陆内地每个旅游景区都会见到的日常景象。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075(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