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03 16:09:41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美学是哲学的精华,美学是人生哲学高级峰颠,美学是人学,这些都是由美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教育也是人学,是育人规律在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显然,美学和教育都是人学,它们都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在人学这个根本的理念上,两者是一致的。
在育人的方法上,过去总有主智和主情两种不同的主张。其实,主智主义和主情主义教育观并非是两种无法融合的教育主张,而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关注重心不同而产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理性发展和情感成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基本主题。那么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理性发展和情感成长是否同时可以达到目的呢?这里关涉到人的类特性和类特性和谐自由发展的问题。所谓人的类特性,它是建立在生理本能基础之上的文化特性,也就是在生理本能的基础上渗透了文化因素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比如人类的语言,是人的类特性,因为语言是以发音为基础的,发音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生理本能,而语言则是人类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赋予各种声音以一定的意义,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文化本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这种类特性蕴含了生理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从人的生命史来考察,人的类特性主要有二:科学理性与审美活动。可以说,作为独一无二的人类特性,科学理性和审美活动清晰地划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巨大鸿沟,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长”。科学理性在思维发展、物质进步、秩序规整等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开了宽阔的通道,而人类快乐的获得、理想的激发、生命的升华则在审美活动里得到了落实和确证。科学理性和审美活动相得益彰、相互生发,共同指向人类的完善和人性的完美。因此,作为人的两大类特性,科学理性和审美活动是人类自我关怀、自我发展的两大基石,由此而生的理性和情感成了科学和美学述说不完的永久话题。因而理性和情感的发展和成长,也作为人类个体成长的两大焦点,成为教育思考的两大逻辑起点。主智主义和主情主义只不过是考虑的侧重不同而已,并没有摆脱不了的困挠环节,因为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点,从人的类特性出发,理性和情感、主智主义和主情主义、美学和教育都可以和谐发展、相互贯通,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