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1-29 14:31:5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来源 :《太原日报》
杨吉生,今年55岁,“裁缝”也。不过经他手的,不是布衣,而是水墨,所谓手工装裱师。
入门
要说杨吉生干装裱这一行,得从他当年上初中那会儿说起。小杨那时喜欢跑去看老裱工做活,看着看着就入了迷,打心底儿觉得这装裱很是神奇。到了1976年,小杨上了太原师范美术班学习画画,不过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兴趣不在美术,而在装裱。那时,恰巧要在建筑工人俱乐部搞一个美术展览,展前要进行作品装裱,于是他天天跑去 “偷师”,做活的老裱工叫张振杰,便不太乐意了,不让他进屋瞧,他就站窗户外一边盯着看一边“意会”。“毕竟那时会这活儿的人不多,也算绝活儿,人家不愿意也正常,但现在看来,他的裱工很一般啦”,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老杨忍不住一笑,觉得有趣。
仅是看看自然不过瘾,小杨琢磨着要亲自上手操作一番,便跟班里一个画画好的叫李文龙的同学商定,一人画画,一人裱画。于是,他每晚回家一吃完饭,就把小饭桌或是面板铺开,为班里的“名家”裱画,像模像样,只不过工具很简陋:糊窗户的麻纸而已。
拜师
1978年毕业后,小杨被分配到黄陵二中,教了6年美术、语文和历史。期间,他但凡知道哪里办展览,就定会跑去看装裱。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小杨1980年就等到了一个机会。那一年,当时的南郊区要办一个迎春展,请他装裱作品,当时,该区大概也只他一人有此手艺。
在那之后,南郊区的小杨便小有名气了。1984年,他被调往南郊文化馆,至于怎么就被调工作了,至今他还都稀里糊涂的,“估计是哪位领导觉得我这手艺还可以吧,就干脆让我干这了。”
既然搞专业了,那就得拜师,而且得系出名门。他拜的师傅,是当时山西美院的装裱师束秀明,师傅的师傅叫王子彬,是上世纪50年代荣宝斋支援山西来的老师傅,那可是经过中国最正宗的装裱训练。
师傅带着一大帮徒弟,根本无暇顾及哪一个,全靠自觉。因为家住得远,小杨每天都得骑50分钟的车子才能到师傅那里,到了后便以随身带的干粮和院子里的自来水解决午饭,然后等下午师傅上课,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概有半年,“那段时间可受益匪浅,是一次专业裱画的系统教育。”
成名
20多年过去了,小杨变成了老杨,手艺变成了绝活儿,名气更是今非昔比。现在的他,裱工已跻身山西顶尖级别,外加他长年不变的好信誉,很得一些三晋书画名家的欣赏,比如赵梅生、祝焘、汪伊虹、赵球等人的作品,最终都是要经他 “裁缝”一遍。
1995年出版的《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大典》里,载入了老杨的名字,紧跟的注脚是:其装裱注重镶料与画面的对比协调,于淡雅中见古朴,于端庄中见灵动,工艺精湛。
老杨的名气不仅限于太原,2007年交城文化局发函给小店文体局,希望能邀请老杨前往,修复当地玄中寺中保存的当年由周总理指示从故宫博物院调拨去的一批古旧字画。2个月后,老杨交出的成果让当地部门很是满意。
老杨说,现在像他这样进行手工装裱的人,估计省城不超过5个人。所以现在经他手的,基本都是名家作品,要么就是一些文物,每次做活都要谨慎又谨慎,一不小心就要出事故。
在老杨的电脑里,存着很多书画作品的照片,这是他在裱完心爱的作品后的留影纪念。他说:“每次装裱那些好的作品时,就感觉是自己画的一样,裱的也格外仔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