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台北馆藏张大千《蜀江图》上竟然有颗米

        作者:核实中..2014-03-27 11:03:53 来源: 成都商报

            “千里归乡路,万卷思念情。”明天,“万里江山频入梦———张大千辞世三十周年两岸纪念展”将在四川博物院向公众开放。成都商报记者获悉,这批首次来到大陆的(台北)历史博物馆张大千35件藏品已于9日抵达成都。


            昨日,这批画作在特殊安保的护送下,在四川博物院开箱检查。现场,一幅幅画卷在双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注视下被打开,每一处霉点、黄渍、孔洞等都被一一记录并得到双方共同认定,才被拿去布展。令人意外的是,在著名的《蜀江图》(下卷)上,工作人员发现了一颗紧紧粘贴着画心、并且变黄了的米粒,四川博物院相关负责人李江涛告诉记者,这颗米粒在之前去台北看画时就发现了。记者随即向(台北)历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周妙龄求证此事,她向记者表示,这批画作在上世纪70年代收藏到博物馆,当时记录比较简单,米粒来源已经无从查证。


            每幅作品都有专门的状况书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开箱验画的现场。李江涛告诉记者,画作本来前天已经到了,但也是等待海关走完手续,所以现在开启。记者看到,现场可能接触画作的所有人必须佩戴白手套,离画幅在2厘米内必须用口罩等遮挡物,防止呼吸出的水汽污染画卷。


            《八德图》《圣摩斯山水》《蜀江图》《墨荷图》……专业的珍品押送人员打开画卷外筒,再放开包裹的蓝色布袋,打开厚厚的防潮纸,一幅幅卷轴从岁月中缓缓而出。每一幅作品都有专门的状况书,上附作品缩略图,并有平面变形、腐蚀等多达45项状况备选,工作人员还在缩略图上标出问题出现的状况和位置。双方工作人员拿着作品状况书比对,或俯瞰,或平视,一点点的瑕疵也会记档在册。


            让人意外的是,大家在《蜀江图》(下卷,45.4×935.9cm,纸本,1962)的右下方发现了一颗发黄的米粒。记者看到,这颗米粒呈黄褐色,牢牢地粘在画面上。据李江涛介绍,米粒是在画卷的“瞿塘峡”处,之前去台北看画的时候就发现了。


            《蜀江图》上这颗米从哪里来?


            著名的《蜀江图》分为上下两卷,画卷气势磅礴,千岩万壑绵延不绝,水气湿润、青翠盎然,将那种浓郁幽深的景致表现得极为动人,同时也呈现了张大千深厚的人文情感。周妙龄介绍,该画本为张大千表弟郭有守收藏。郭有守早年就是张大千画作的支持者,并收藏多幅张大千精品画作,后来转由(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对于《蜀江图》(下卷)上有米粒一事,周妙龄解释,这幅画作很少拿出来展览,上个世纪70年代交由博物馆收藏时,由于客观原因,只做了拍照等最直接关系到文物本身的资料存档,米粒这些细节处并未写入档案,无从查证,“当时画作一整批有100多幅,我们当时并不是文物专业部门,也不知道怎么保存,可能也是急着先做简单记录……”


            周妙龄说:“米粒已经有些历史了,可能郭有守保存时就存在了。可能在大千家里就有了,也可能是浆糊,也可能是装裱人员造成,但在展出时造成的几率并不高。”她进一步表示,画作回到台北后,会让文保人员再次确认,在不伤害画作的情况下,可能会做清理。


            此外,她还表示,本次张大千先生的画展是大陆、台湾巡回展览的第一站。(台北)历史博物馆主要收藏了大千先生盛年时期的作品。此次巡展是想把(台北) 历史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三个藏地的大千作品集中起来,这是张大千画作有史以来最全面集中的一次展出。今后还希望两岸开展更多关于张大千作品的艺术研讨和可持续的艺术交流。


            记者 曾灵 摄影记者 刘畅 实习生 张涵


            张大千精品



            验画流程


            1


            打开画卷外筒,再放开包裹的蓝色布袋,打开厚厚的防潮纸


            2


            佩戴白手套,离画幅在2厘米内必须用口罩等遮挡物,防止呼吸出的水汽污染画卷。之后缓缓打开画卷


            3


            根据每幅作品的状况书(上附作品缩略图,并有平面变形、腐蚀等多达45项状况备选),双方工作人员拿着作品状况书比对,一点点的瑕疵也会记档在册



      Processed in 0.107(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