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未尽之岸——黄琳珺作品展

        作者:核实中..2025-09-19 09:21:16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5)未尽之岸——黄琳珺作品展

            (2/5)《栖息地-14》120×150cm 布面油画 2025年

            (3/5)《栖息地-12》100×65cm 布面油画 2025年

            (4/5)《趣途-小池NO.3》180×180cm 布面油画 2025年

            (5/5)《趣途-小池NO.8》80×80cm 布面油画 2025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未尽之岸——黄琳珺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09/20~2025/10/21
            展览地点:[浙江]-杭州市北山街84号西湖明月楼-(信雅达文化艺术)
            主办单位:信雅达文化艺术 Sunyard Art/明月楼 Ming Space
            参展艺术家:黄琳珺

          学术主持:庞茂琨

          策展人:韩晶

          出品人:杨肖蓉

          开幕时间:2025.09.20 PM3:00


          展览前言

          未尽之岸:黄琳珺的跨界实践

          在这个被算法、信息和科技深度塑造的时代,对边界的不断探索和突破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路径,更是一种生存自觉。黄琳珺的艺术实践,正是这种自觉的直观体现——她从平面设计的学习背景出发、跨越中国画的深造、再到油画领域的创作……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当代“斜杠青年”对未知和界外所抱有的积极、开放、好奇和尝试,更是始终拒绝被单一媒介或既有框架所定义的内在精神。本次展览“未尽之岸”,旨在呈现的正是她这种不断延伸和拓展的艺术轨迹与创作状态。


          一、超越:生活哲学的思考

          就本次展览主题而言,“未尽”既是打破常规、持续生长的创作心境、也是黄琳珺无论是在观念上、形式上还是技法上寻求自我超越的真实写照;“岸”既是她本次展览《栖息地》《趣途》《浪》系列作品中,从无到有的实体水岸,更是隐喻的边界。而“边界”本身有多重含义,它既是舒适圈的庇护,亦是危险区的警戒;而如何看待界内界外、如何定义超越与否,无不体现着当代人的生活哲学。

          同时,展览以“安稳-试探-未知”三幕叙事展开,呼应画面主体形象从木林花海到林水交界、再至开阔水岸的视觉旅程——这也是从隐秘舒适的内心图景,到探索跨越的情绪反应,逐步推向开放且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心理暗示。这一结构既是她作品的图像变换、同时也是本次展览层层递进的陈列叙事。


          二、跨界:视觉语法的重塑

          黄琳珺曾接受系统的设计教育和中国画学习,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她的艺术方法论。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提出“Ex-formation”的概念,强调通过探索未知领域,打破固有认知框架,激发创意和思维的拓展;无独有偶,胜井三雄曾提出“视觉共振”理论,利用电子技术并有机地渗透到设计表现之中,借助形态、图象构成以及蒙太奇加工等特有手段,由此产生新的时间和空间……这些设计思维都强调对视觉元素的精准控制、对受众心理的预判以及对信息层级的结构化处理。

          这一切在黄琳珺的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成为她独特的思考方式:她擅于将设计中的构成法则、色彩理论和叙事节奏融入绘画,借用设计的功能性原理却将其从消费语境中剥离,转化为对艺术表现性的有力工具,主动引导观众的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黄琳珺并未陷入设计主义的冰冷计算。相反,她以中国画的恣意精神,为绘画注入一定的不可控性,如笔触的渗透、油墨的流动、色彩的冲突,以此打破设计的完美预设,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将设计训练的“理性框架”与绘画创作的“感性爆发”融合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共振:个体与时代的同频

          作为90后艺术家,黄琳珺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图像文化的爆炸,视觉往往先于语言被塑造和影响。因此,她擅于将这种“图像化情感”转化为可共鸣的视觉频率。

          例如在最新的《栖息地》系列中,背景所描绘的丛林和花卉,使用大胆的荧光色系,既是对自然原貌的超脱,更是对当代社会外部环境复杂性、多样性、迷惑性的直观体验,同时也敏锐地洞察着在其中“栖息”的动物——以灵动的兔子形象,暗喻在动与静之间饱含的生命张力和生存智慧。让观众在她建构的绘画叙事中,重新体验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宝贵的情绪价值;而《趣途-小池》系列,既是平静美好、繁花盛开的景象,又在倒影的涟漪中注入变幻莫测的遐想;在《浪》系列中,汹涌的浪潮既是自然之力,也是时代席卷的隐喻……她的作品,像一幕幕缓缓展开的故事,通过构图、色彩和节奏,营造出强烈的情绪磁场,将个体困惑、群体焦虑与时代浪潮压缩为视觉的共振,邀请观众进入她的艺术叙事中,调动自身的感知。画面因此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内在与外在的情绪界面。

          值得一提的是,黄琳珺的创作充满了她自己的思考与情绪表达,但她拒绝将“情绪”视为理性干扰或浅层刺激,而是作为感染观众、引发共鸣的视觉震撼。


          四、未尽之岸:永恒的进行时

          正如展览“未尽之岸”,强调的是一种始终在突破和尝试的创作状态,黄琳珺近年的创作不断触及自己的“彼岸”——无论是形式的、媒介的、还是观念的。她以具象元素为起点,如丛林、兔子、海浪,却通过超现实的色彩、表现性的笔触和形象背后的文化隐喻,将它们推向意义的未知领域。

          本次展览试图呈现的,正是她作品背后的内在力量——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不追求完成,而是保持开放。而艺术的意义,或许就在于面向“未尽之岸”的永恒行进之中。

          文/韩晶,策展人


      Processed in 0.181(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