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MAGESPACE小组:平江志新编

        作者:核实中..2025-09-05 09:44:2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展览名称:MAGESPACE小组:平江志新编
            展览时间:2025/09/13~2025/10/03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MAGESPACE小组(维楽、赵宸绪、俞启凡)

          策展人:董惠贤、王弋鲸

          承办单位:三影堂教育计划


          展览前言

          府学平江图。正书,无年月。

          ——[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

          清代金石学家孙星衍在其《寰宇访碑录》中详尽记录下了自周秦至元代的碑刻以及砖瓦八千余种。每座石碑的确切所在地、立碑时间、以及书体等都被钜细靡遗地编篡进了这部书中。浩瀚碑林,好不热闹。在这详细与丰富交织间,《平江图》碑颇为落寞。没有刻图年代,未曾多加考释,大儒只好暗暗哀叹,如实直录于纸上—无年月。后人仅能从史书文本中,寥寥笔墨处,通过主持刻碑工程的南宋平江知州李寿朋,窥见约莫朝代。千余年间,朝堂更迭、区域重整,《平江图》碑带着宋人的委婉谦逊,凝望着日晷渐移、聆听着更鼓沉沉。

          《平江志新编》这一展览源于艺术家组合MAGESPACE对于儿时共同记忆的怀思和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变迁的观察。MAGESPACE的三位成员维楽、赵宸绪和俞启凡皆出生和成长于苏州。从龆龀到而立之年,他们见证了平江路这一历史文化区域的更迭,从充斥着小贩叫卖和吴语早市的老城区烟火气,到腾笼换鸟、旧居民迁出,网红咖啡厅入驻、商业街的打造和江南水乡景观的名牌。似乎平江什么都变了,从时髦的city walk、同质化的文创纪念品、商业化文旅千遍一律的烤肠和小吃摊、游客化的景观营造,平江成为了社交媒体的打卡新宠,却也失去了部分地域文化的传承。似乎平江从来没有变过,它的整体布局被作为历史保护了起来,反映着《平江图》的城市水道体系、干支河原貌、以及前街后河、街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延续着唐宋以来的城坊错落。艺术家以相机镜头为笔,运用影像拼贴、声音采集与现场装置,“介入”到平江的改造中去,将居民的记忆与城市空间的变迁叠合,呈现出一部创作者视角下的地方志新考。

          《平江志新编》展览以影像叙事作为方式,打破时间的线性逻辑,意图将过去和现在压缩进同一个荒诞异托邦。昨日与今朝被迫并行,美与丑交错:姑苏水岸、灰瓦白墙、集体记忆的公园,与红底白字的标语、廉价建筑废料、旧址拆除换上的假围挡同场共生。在文化乡愁、影像碎片和山河故人的灯影交错间,旧城区如同《平江图》碑,笔挺地站立着,静立于时光中,回望白居易记忆中的吴酒一杯春竹叶,也投向张继笔下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古今如镜花水月,以此展为后人行吟。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文旅的一枚重要名片,经过十多年的改造和返修,这片区域拥有了宽阔的街道,精心经营的商业环境,以及迎合多元文化和个性化体验的产品,满足了当代游客的需求。此间种种,皆为当代的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创收提供了源源动力。然而,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实则都面临不小挑战,现代化改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过去历史的破坏。翻新传统建筑,在其“破坏”上,重建具有“历史氛围”的新商业空间,并将其命名为“遗产建筑”,似乎能短时内快速的将历史街区转变为“仿古主题公园”。然而,这一过程往往以破坏真实历史建筑为代价。

          虽然后现代主义挑战传统的中心主义思考方式,引入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重构”,但它也带来了价值理论中的文化和审美虚无主义。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文化产品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人们更多地关注其商业和娱乐价值。后现代主义的动态本质可以将城市从统一的理性系统重塑为碎片化的“拼贴”,这种变化被批评为产生混乱,无组织的空间。

          2023年的某一天,三位志同道合的本地青年聚在了一起,在闲聊中就决定好好的去平江路看一看,这片只存在于儿时记忆中的街区到底成为了什么模样?似乎很少的能在街上听到那些吴侬软语,儿时玩伴的旧宅也已拆除,这里变得陌生但是依旧熟悉。Anne Anlin Cheng在她出版的《The Melancholy of Race》中提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入”是一种抑郁的表现,故土的变迁也能导致这种细微的心理变化,这似乎就能从学术角度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去怀旧,为什么我们会因为过去的消散而忧伤。可能今天我们创作的影像所承载的的内容在很多年以后会成为一份具有更多价值的档案。


          艺术家


          维樂

          赵宸绪

          俞启凡

          MAGESPACE是一个由维樂、赵宸绪与俞启凡组成的当代艺术实验小组,他们的作品涵盖影像、行为与互动装置。他们基于个人记忆与日常经验,从消费文化、文本、历史等方面,通过跨学科研究与幽默虚构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呈现新的体验。他们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当代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与规训,并讨论当代艺术在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

          维樂的作品曾在上海星美术馆、UCCA燃冉艺术季(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平台展出,常将互动媒体与行为艺术相结合,为观众创造可游走、可参与的多维体验。赵宸绪拥有十多年视觉与多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上海文广集团、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等大型传媒公司,他致力于通过视觉艺术来探讨文化记忆与个人身份的链接。俞启凡深耕于苏州本地文旅策划及创意设计工作,曾担任苏州大运河博览会姑苏馆、苏州运河标识牌等项目总监。


          策展人


          董惠贤

          董惠贤,美国华盛本大学艺术史讲师。她专注于当代策展实践,展览项目曾在上海、北京、纽约和菲尼克斯等地展出。其策展工作以实验性为锚,常以展览作为研究方法,探索当代语境中的人口迁徙、社群建构,以及对历史与记忆的重访与解构。除策展之外,她的学术研究亦聚焦于全球当代艺术中的性别与文化议题,尤其关注亚洲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及其跨文化对话。


          王弋鲸

          王弋鲸,现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艺术史助理教授,其研究与教学融汇艺术史研究、批判理论与策展实践。作为一位跨学科的学者,他关注跨太平洋艺术流动中“书写”的观念维度与物质形态,重点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与美国之间的美学交流如何介入并塑造具身化的造迹实验。


          导师

          何伊宁

          何伊宁是一位研究者、策展人。她是《浮屿:摄影与视觉文化研究》《星辉:当代艺术的思潮与方法》两本文集的发起人,其撰写、编辑及参与写作的出版物包括《劳特利奇摄影、表征与社会正义》《记忆寓所》《劳特利奇摄影与视觉研究》《英国摄影教室》及《港口与影像》系列等二十余种。她目前的博士研究围绕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解殖实践展开,考察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与半殖民地遗产,以及全球解殖话语之间的联系。何伊宁曾在中国和欧洲策划过大型主题展,包括“图汇未来”“想像中国”“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记忆寓所”与 “港口与影像”等。何伊宁是第八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她是OCAT研究中心“首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 并凭借该研究项目的终展”记忆寓所”获得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


          塔可

          1984 年出生于青岛,曾就读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塔可的作品基本都是从传统文本出发,关注遗迹探寻与记忆重塑。

          近期的展览包括: 2020 年法国瑞米耶日修道院“东流不作西归水——摄影师的中国河流观察”展览/ 北京中间美术馆“忍不住转身”展览;2018 年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山的艺术: 透过中国摄影师的镜头”展览;2017 年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中国当代摄影40年——三影堂10周年特展”;2016 年美国纽约前波画廊“碑录——黄易计划”;2015 年美国皮茨菲尔德波克夏美术馆“永恒存在: 艺术和东亚”展览;2014 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册页艺术展”/ 澳大利亚悉尼“第十九届悉尼双年展”。2013 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杜尚与/或/在中国”展览。

          塔可的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与机构收藏。

      Processed in 0.131(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