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石痕跡:董文胜个人项目

        作者:核实中..2024-11-05 15:19:2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展览名称:石痕跡:董文胜个人项目
            展览时间:2024/11/07~2024/11/30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巨鹿路819弄7号一楼-(晴日堂)
            主办单位:晴日堂
            参展艺术家:董文胜

          开幕时间:2024-11-06 15:00-18:00


          石痕跡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

          ——杜绾《云林石谱》

          石头与泥土一样,均为构成地球的基本元素,亦是大地上最最最古老的古物。宋代杜绾在《云林石谱》里说“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在董文胜多年的创作中,对石头这一题材的偏爱显而易见。在此不复多言。

          本次展览的主题作品来自董文胜今年在贺兰山海悦仁和酒庄的驻地创作。初到贺兰山,董文胜发现最吸引他的目光的依然是石头,他在创作笔记里写道:“在山下行走,却如同走在河滩里,走在布满石块的河床上,我能感受到这些石头曾随着河水流动至此,而就那么一刻,一切都停止了,于是这些石头永远留了下来,相伴贺兰山。……石头是古老地球身体的零部件,大者高山峻岭,为地球的脊骨。小者散落凡尘,各有所命。

          我连续两天在贺兰山下游荡,第一天拍摄了贺兰山的长卷,第二天我迷失于脚下的石滩:先是遇到五、六只岩羊,然后邂逅了丢勒的兔子,走累了准备回程时就看见了一尊头像模样的石头,带着微笑、静静的躺在那里,不像石滩里的其他石头一块挨着一块互相叠压,他是独自躺在一小块空地上,像是被人刻意摆放的在此的。一瞬间,我恍然觉得有点眼花,蹲下来定睛细看,这不仅是块石头,还是一枚尊者的头像……”(作品《古石尊者》)


          宁芙

          “人与宁芙之间隐晦不清的关系史也是人与其影像之间艰涩难解的关系史”

          ——吉奥乔·阿甘本《宁芙》

          董文胜把石头当做自带隐喻的符号,他曾说:“(我表现的)这些石头每一块都是我人生中某个滞留的节点,自带其隐喻,串在一起看,过去的困惑逐渐清晰,却依然神秘。”而这次他在贺兰山众多的岩画里发现的一个精灵图形更为艺术家略带神秘主义的感性描述增加了实体符号。艺术家把这个图形称之为“宁芙”,他说,阿甘本有一本论述时间与影像的关系、讨论过去与当下、记忆与影像的书叫《宁芙》。宁芙是古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中的仙子,她们并不是诸神,并不能享受永生。她们是介于人与动物之间的门槛上的存在。阿甘本把影像比喻做宁芙,认为影像是一种介于鲜活生命与沉寂的物之间的门槛上的存在。认为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封存在影像之中,我们唯有在与影像(宁芙)的结合中,才能去开启通向记忆、通向过去的可能性。阿甘本在书中写道:“我们不同于其他动物,正是因为我们被记忆启迪,而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董文胜看来,这些历经沧桑的石头这是启迪我们回溯过去之记忆的元素。他在创作笔记里继续写道:“此时面前我看到的远古形象在我看来就是古人留给后人通向过去、激活人类记忆的精灵。对比近期刚在李零的文集《入山与出山》里读到过“论中国的有翼神兽”一文,我想李零肯定是没见到这个图形,太美了,这是万年前的“飞天”,东方的“Nymph”。阅读经验激发了我的想象,给我这一拍摄过程赋予了考古般的神秘色彩。”(作品《宁芙》)

          如果说,董文胜早期对太湖石的迷恋延续的是老庄“道法自然”的观念,那么,现在董文胜已经把每块石头都看做是一块特异的个体生命,带着历史的划痕,时间的印记……


          关于艺术家

          董文胜,1970年出生。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常州画派研究所研究员。定居江苏常州。

          部分收藏: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当代艺术中心 (美国)

          白兔基金会 (澳洲)

          乌里 希克收藏(瑞士)

          尧山艺术基金会(维也纳)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中国)

          瓦伦西亚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

          瑞士银行艺术收藏(瑞士)

      Processed in 0.135(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