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曾绿涵:时间的刺

        作者:核实中..2024-01-04 14:34:20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5)曾绿涵:时间的刺

            (2/5)《分享》120cm * 80cm 年代:2023

            (3/5)《我和你一起》120cm * 160cm 年代:2023

            (4/5)《等待被使用》100cm * 100cm 年代:2022

            (5/5)《爱的形状》150cm * 210cm 年代:202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曾绿涵:时间的刺
            展览时间:2024/01/06~2024/02/08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黄浦区茂名南路57号兰心大戏院三楼-(南柯画廊)
            主办单位:南柯画廊
            参展艺术家:曾绿涵

          策展人:付若瑄

          南柯画廊欣然宣布将推出代理艺术家曾绿涵个展“时间的刺” (The Sting of Time),展期自2024年1月6日至2024年2月8日,展览地点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茂名南路57号兰心大戏院3楼。本次展览由BACKSTAGE ART提供场地支持。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然而,时间的流淌却并不总是平滑无痕的。有时,它带着细密的刺滚动经过躯体,在未察觉时就悄无声息地留下触动神经的伤口。曾绿涵的绘画使用柔软而细微的笔触,认真地对这些痕迹进行记录和描绘:她描绘孤独、甚至痛苦的记忆,也描绘在荒漠似的都市森林中所弥漫的,雨雾般的温情。

          艺术家曾绿涵(Lvhan Zeng)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小城。狭窄老旧的房间,连同交杂溽热的水汽,组合成为仿佛上世纪末的电影般的视觉语言,构成了她审美与创作的基础。幼时,由于复杂的家庭环境,她经常辗转于各个地方,居无定所。因此,她对于亲密关系有着矛盾的情感,渴望与抗拒交织,角力。

          在蔡明亮的电影《洞》中,男女主人公在瘟疫横行的末世被隔离在一幢空荡的大楼里,各自填充独立的房间,而仅仅通过地板上不慎被留下的洞交流。被隔阂的肉身连同逐渐贴近的精神,戏剧化地表现出的亲疏维度,与曾绿涵的创作中对于情感的认知如出一辙。在作品《分享》中,时间被具象化为了钟表,又像披萨一样被分割开来。对她来说,她所向往的并不是全情灌注的亲密关系。亲密,就是可以将她所拥有的时间,像披萨这样用于分享的食物一样,分给对方一块。

          向来,时间与感情的联结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在茨威格笔下,爱就仿佛对方口袋里的怀表。“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这与曾绿涵的创作不谋而合。她希望自己的画作也可以仿佛钟表,流转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面前;给予彼此匿名的亲近,和面目模糊的陪伴。

          在曾绿涵的画作中,不乏对日常生活中物件的再现。她将自己的感情态度通过物件的隐喻来传递:在《等待被使用》中,她描绘一盒崭新的香皂。在她看来,香皂就像她自己,等待着消耗自身来奉献他人。长期在亲密关系方面的匮乏,让她曾习惯性地赋予自己牺牲,而乃至自毁的角色。而一次次失败和受伤的求索,也难以避免地在她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但她对于“贴近”又是向往的,积极的。仿佛行进在沙漠中的人对于绿洲的,犹如信仰般的渴望。在随后的作品《我和你一起》中,曾绿涵对于亲密和付出的认知延续着,冰块也如同香皂一样,需要消磨自身来靠近他人。但不同的是,画作内容方面的表现从单一的献祭转化为了互相的陪伴。在悲情与疏离的底色之上,逐渐弥漫开的温情随着冰块一起融化,流淌。

          如果说艺术家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是矛盾的,那么她对于孤独的态度也同样如此。孤独一方面是敲骨吸髓的消耗与折磨,另一方面也是令人上瘾的精神乐园。在曾绿涵的笔下,孤独往往不带有任何情绪,而仅仅是作为人存在的一种状态的形式出现。不管是零落的高跟鞋,空荡的冰箱;还是走廊尽头的通道,独自一人的剪影,似乎都是通过细腻朦胧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孤独”这一哲思的捕捉。

          这样平铺直叙的表达娓娓道来,使人不必继续联想到“寂寞”、“忧伤”之类的形容词。而只是发现“孤独”是一种永续的状态,是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完全独立的事实的陈述。曾绿涵的画作带我们回到认真观察每一个物件,去认知世界的太初,荒凉的意境,和一望无际的冷色。每个人都各自漫无目的地走,彼此不打招呼。

          但在曾绿涵的笔下,孤独却并不是无法消解的冷意。而是亲密之前的蓄力,或穿插其中的休憩。孤独与孤立是现时的状态,而对于贴近和联结的渴望也由此显而易见,在肃杀的冰冷中灌注着温情的调剂。在画作《爱的形状》中,飞扬的白色布料依然带有冷清的色彩,但仿若被暖风撑起,奔向春日的动态,则恰是艺术家对她所认可之“爱”最好的描绘与注解。

          在创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曾绿涵也逐渐将自己打开,去寻找痛苦的根源,再想办法和解或者逃离。曾经,她靠绘画来具象化地记录自己的痛苦;以期将伤口存档,作为苦难发生过的证明。她以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用自我见证来模仿正义的伸张。而现在,她则尝试着扩大自己的感知,不论是范围还是方式。她试图从生活的小事,微妙的情绪和与他人的联结中获取灵感,将画布作为电影中的“一帧”,将电影眼所观察到的东西记录和定格。

          曾绿涵的作品尺寸差别很大。既有极具私密性、需要贴近才能欣赏的大小,又有大型沉浸式场景。但无论大小,曾绿涵细腻的感知和表达让自己的画作看似笼罩在梦幻般的面纱中,通过笔触在画面上制造纹理,与现实拉开距离,成为另外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时空。每一幅画面也正如线性的时间中扎下的、点状的“刺”,展现的不是宏大绝对的叙事,而是艺术家捕捉到的瞬间而恒久的情愫。

      Processed in 0.182(s)   1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