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无人之境:马可鲁个展

        作者:核实中..2022-05-16 13:12:2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4)灰色調的玉淵潭 19cm * 26cm 年代:1974

            (2/4)什剎海邊的路 15cm * 23cm 年代:1982

            (3/4)囚 208cm * 183cm 年代:2015

            (4/4)秋天的荷塘 59cm * 70cm 年代:198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无人之境:马可鲁个展
            展览时间:2022/05/24~2022/07/30
            展览地点:[香港]- 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 6楼601-605号-(艺术门(香港) )
            主办单位:艺术门(香港)
            参展艺术家:马可鲁

          香港一《无人之境》是北京画家马可鲁的个展,当中展出由1970年代至今的罕见风景画和抽象绘画。展览向观者传达艺术形式、自由意志和生活的关系,探讨三者在荒野中完全不被限制的概念。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团体“无名画会”的初创成员之一,马可鲁一直对绘画抱有信念,愿意诚实面对整个创作过程。他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二维视野,在作品中实践全面创作自由。绘画的意义与作品的联系逐渐令他产生质疑,甚至否认自己的创作。他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没有任何意义,而艺术家也没有在生命和意义之间做出任何区分。事实上,艺术和生活两条并行的路,它们在某点上汇合引导马可鲁。他说:“绘画几乎是一种疯狂和不可能的行为,因为它让我们孜孜不倦地享受,让我们无路可退;绘画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精神漂泊。"

          「漂泊」一词在多方面概括了马可鲁的情感,一个谦逊的人大半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难关。然而,他也全心全意地相信艺术创作的过程,1954年出生干上海的马可鲁,年轻时已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到了1970年代初,他是一个俗称「玉渊潭画派」的艺术家团体其中的主要成员,亦为“无名画会”或“无名”奠定基础。该团体是由大多数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组成的草根组织,他们当时经常冒险到北京郊区写生,并于1974年举办首次地下画展,其后在1979年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第一次公开展览,正式取名为“无名”。马可鲁和其他团队成员都对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官方艺术不感兴趣,他们的绘画风格更加多样。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屠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式代表了一种对创作自由的集体呼吁,这种创作自由与当时十年间的社会分裂和阶级斗争背道而驰。无名成员常描绘自然,但并不旨在完美写实。我们不能将他们的绘画风格视为西方现代主义的衍生品。回想起来,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渴望,尽管是在一个从众的时代出现。1970年代对马可鲁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牌,他学会了通过自然来理解现代主义,特别是对色彩、光线和色调的运用。到了1980年代初,许多无名成员也分道扬镳。

          1988年,马可鲁应邀参加北京艺术学院中美艺术家联展,后赴上海美术馆和纽约史诺格港文化中心。同年,他前往欧洲并在斯古海根绘画雕朔学校获奖学金,跟随了他那一代中国艺术家之路。在纽约定居的他受 贾斯珀·琼斯、马克·罗斯科和威廉,德库宁等现代主义大人物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更被美国拍象画家阿德,赖因哈特的作品吸引,尤其是赖因哈特所提倡的非艺术概念,指出现代艺术的唯一使命就是了解艺术的本身,研究其过程、意义和成因,与无名的初衷产生共鸣。马可鲁还重申自己内心是一个现代主义者:“我不希望我的艺术被用于其它东西,除了艺术本身。"

          马可鲁对艺术纯洁的追求可在《无人之境》中发掘,展览意图模拟一种疏离的鉴赏状态,鼓励观者对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展出的八组作品来自不同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阐明题材构思、处理手法和选用材料,例如:一幅具象的山水画与抽象画并列。

          《灰色调的玉渊潭》(1974年)是一幅象征无名活动的山水画,描绘色彩柔和、绝无人烟的荒凉景观。而在《秋天的荷塘》(1983年)中,可见当时仍居干北京的马可鲁明显减少了风景的印象,从调色板入手限制干黑白色调,开始更深入研究非具象的形式,如《白色》(1985年),在1990年代初期,他正研究色域的相关性,作为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作《黑色构成之一》(1991年),这纸本双联作品是具有中国水墨画的特征,左侧面板上一条暗淡的垂直线与右侧面板上的一条曲线相辅相成,质锋画面的正面性。

          《八大系列之六》(1994年)参考清代文人画家“八大山人”,本名“朱耷”,那些看似传统的山水画,实际上是用油、混合材料和蜡画制成,有意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融入西方抽象的语言之中。同年完成的《八大系列之二》(1994年)是一幅大型单色画实现连贯的色场,与层层笔触间保持良好的平衡,让观者联想到布莱斯,马尔顿的抒情抽象,以及他对抽象的感悟。

          旅居时,马可鲁亦会想起故乡北京,《秋风、湖水、柳萌、紫竹院》(1975年)和《一九八九之六》(1989年)并列,呈现他对北京两个遥远记忆。《秋》(1991年)中的黄色代表生与死、光明与天堂。《北三街的摩托车维修店》(2000年)是一幅生活画作,这种做法从未完全离开马可鲁,与他在布鲁克林的日子建立重要联系。

          面对不幸的家庭悲剧,马可鲁干2006年回到北京思索下一步。直到2008年,他才重新开始绘画。 《白光》(2008)投射出一个白色的空白领域,就像照明一样有意识地清空了画中多余的东西。马可鲁说:“我将告诉您什么是荒野中的抽象。我这幅绘画是关干光,一缕炫目的光,令人目盲的光”。《囚》(2015)是一种解放的声明,切断了各种约束,他从不认为自己的创作自由是理所当然,但他亦常对艺术的思考过程自我怀舒和保留。

          由2016年开始的《啊打》是马可鲁又一次尝试打破熟悉元素的系列,以特殊的图像转移方式压制绘画痕迹,进一步探寻绘画的偶然性,继续踏上绘画要保有纯洁又自相矛盾的旅程。正如奥斯卡,王尔德在他的文章《艺术与手工匠人》中所言,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刻意与世界和解,而是遵守不受现实限制的独立形式的制作。

      Processed in 0.092(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