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遣兴——王天德个展

        作者:核实中..2019-11-15 00:01:59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5)遣兴——王天德个展

            (2/5)石门见雪图 | 375x650mm | 2019

            (3/5)中国服装, 673x1357mm, 1998

            (4/5)千雪傍松图, 2235x995mm, 2019

            (5/5)千雪傍松图 (局部)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遣兴——王天德个展
            展览时间:2019/11/16~2020/01/10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B1, 100015-(墨斋画廊)
            主办单位:墨斋画廊
            参展艺术家:王天德

          开幕时间:2019年11月16日, 16:00, 星期六

          策展人:林似竹、杨浚承


          墨斋画廊即将荣幸地呈现国际知名艺术家王天德个展“遣兴”。展览将展出王天德气势恢宏的山水系列近作,以其独特的香烫之法展现雪景山水的空灵与寂寥。此次展览由林似竹博士及杨浚承联合策展,旨在为观者提供一个静观沉思的空间,让作品能够揭开由古至今层层沉积的传统文化,产生跨越时空与历史的对话与共鸣。

          此次展览的名称“遣兴”,有“有感而抒怀”之意,为清代篆刻大家黄士陵(1849-1908)的一方同名印章。而“遣兴”一词则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712-770)的同名诗作,抒发其在流放他乡之时对家人的思念。随后的一个千多年里,诸多文人学者皆以诗文回应,共遣思乡之情。而后,“遣兴”一词所承载的复杂且饱满的情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沉淀,令更多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感而抒怀。

          王天德艺术生涯中的第二个重要艺术表现形态以1996年所作的《中国服装》系列为代表,该系列以水墨于宣纸上呈现出类似碑拓的效果,勾勒出抽象化的传统中国汉服衣袍形状。《水墨餐单》与《中国服装》共同诠释出王天德的艺术理念——创新必须站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之上。

          2000年初开始,王天德不断地完善与精炼他独特的创作技法——在传统宣纸上交替进行水墨绘画、烟烫与香烫、以及多层次的叠加装裱,展现出复杂的传统山水构图。在创作过程中,王天德先在宣纸上完成一幅水墨山水(通常这就会被认为已经是一件完整的独立作品),但在这幅水墨作品之上,他会再加上另一幅以香烫灼烧而成的山水,两张作品叠加在一起进行装裱。最终的作品会给人以极其特殊的视觉体验,远观整体是一幅中国山水无疑,但近观细节之处,香烫与水墨叠加所产生的独特效果却又几近陌生,甚至难以辨认。王天德的香烫山水作品不仅暗示了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之间不可逆转的裂痕,同时也表达出毁灭性的当代力量也可能带来创新性的改变。

          而此次个展所呈现的近作则包含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王天德将巨幅唐代碑拓作为艺术史概念中的现成品融入作品当中。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研习书法的中国人来说,碑拓都是最为重要的素材之一,且相较于石碑更易流传。王天德以碑拓入画,不仅将其更好地保存流传,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传统书法与文化为更多的当代观众所见,所感,所喜,所悟。

          本次展览对于雪景山水的侧重亦可视作一种对原始与传统的回归。传统的雪景山水皆为单色水墨,冬雪中的大自然仿如水墨画,无声无色,空灵静谧。中国艺术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水墨雪景图之一乃著名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699-759)所作,他也被后人尊为文人画传统的奠基人。

          通过“遣兴”个展,王天德将中国文化与历史中层层沉积的碎片与时空渐次展开,每一层都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并对过去进行观照与对话。无论当代文化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也不论它与过去之间的距离(按年代来计算也好,从哲学层面亦或经验主义层面上去感知也罢),它都不可避免地根植于过去。王天德的作品正是反映出历史上如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巨匠们亦可与当今时代有所关联,他们作品背后的思想亦是如此。而拓片以及发明拓片这一艺术形式背后的过程与思考都可成为创作新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


          王天德

          王天德(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于该院书法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王天德以其对传统中国艺术的革命性创新享誉海外,被誉为中国当代水墨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天德以独创的水墨山水叠加烟烫或香烫绘画的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后又将自己的山水创作与自己收藏的古代碑拓相结合,在古与今,毁灭与创造,永恒不变与稍纵即逝之间寻求连接与对话。

          王天德曾在国内外知名画廊以及重要博物馆与学术机构举办个展及群展,其中包括:纽约前波画廊(2004),香港艺倡画廊(2007),美国堪萨斯斯宾塞美术馆(2009),澳大利亚悉尼艺术大学(2010),苏州博物馆(2014),北京今日美术馆(2014),北京故宫博物院福建宫(2015),美国旧金山南海艺术中心(2016),广东美术馆(2017),北京中国美术馆(2018),以及上海苏宁艺术馆(2019)等。

          王天德的作品亦被国际知名美术馆及学术机构收藏,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资料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加拿大蒙特利尔当代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香港艺术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及北京今日美术馆等。


          关于策展人


          林似竹

          林似竹(Britta Erickson)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中国艺术史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Fulbright Fellowship)赞助在北京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现为独立学者与策展人,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帕洛奥图。由林似竹博士担任策展人的展览包括:“文字游戏:徐冰的当代艺术”,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2001年);以及“边缘:当代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的邂逅”,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2005年)。2007年,她还参与策划了以水墨艺术为主题的成都双年展。此后,又作为特约策展人筹划了2010年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上海:城市中的艺术”展览。林博士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著述颇丰,已写作了数部著作、论文和随笔,并制作了当代水墨艺术纪录片系列《墨咏》。此外,林似竹也是香港“水墨会”、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及《典藏国际版文选》与《亚太艺术杂志》编委成员。


          杨浚承

          杨浚承(1982年生于香港)是独立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他和林似竹博士共同策划过泰祥洲、魏立刚和杨诘苍的个展,并独立策划过多媒介群展“影窟”和李津回顾展“骨与肉”。“影窟”以一系列佛龛形式展示,探索物质世界的灵性和神性。“骨与肉”则全方位展现了李津1980和1990年代的艺术历程,特别是数次旅居西藏的深刻影响。杨浚承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艺术史系,目前正在完成关于八大山人的博士论文。


          关于墨斋画廊

          墨斋位于北京草场地,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每年举办三到四个展览,合作艺术家包括冰逸、戴光郁,何云昌、李津、李华生、王冬龄、杨诘苍、郑重宾,涵盖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自2012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香港M+ 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Processed in 0.089(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5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