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形色·域 - 杨明雕塑展

        作者:核实中..2016-10-12 16:47:11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9)形色·域 - 杨明雕塑展

            (2/9)午 -局部

            (3/9)白日梦

            (4/9)晨(小)2 青铜

            (5/9)黄昏1 局部

            (6/9)记忆

            (7/9)空中之城-独自行走

            (8/9)空中之城-空

            (9/9)空中之城-空 局部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形色·域 - 杨明雕塑展
            展览时间:2016/10/28~2016/11/13
            展览地点:[福建]-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4号-(福建省美术馆)
            主办单位:福建省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杨明

          开幕时间:2016/10/28

          策展人:唐明修

          学术主持:顾丞峰

          本月二十八日,杨明老师的“形色·域”个人展将在杨老师的故乡福建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将展出杨明老师多个系列的新作。继朱文之后,杨明老师的另一好友、著名作家洁尘也为此次展专门题写了一篇文章,从中我们可窥见杨明老师新作的艺术魅力。想要深入了解的小伙伴,请持续关注我们的推送,还有,记得一定要去看展哦。

          流淌和凝固

          文|洁尘

          因为和陶艺家陈蕾成了朋友,我因此认识了她的先生、雕塑家杨明。是近几年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果足够,认识时间长短并不是特别重要。这几年,杨明随陈蕾好几次返回陈蕾的老家成都探亲访友,大家欢聚在一起,气息相投,十分愉快,于是杨明也成了我的朋友。

          在与杨明交往的过程中,我自然会关注他的作品。这种关注是零星的,也是间接的,因为我更多是通过图片来有所了解。恰恰雕塑这种艺术,放置在平面的图片里是特别不恰当的,其特有的空间感被剥夺了,在二维中去体会三维的效果,是有很多的歪曲和耗损的。

          今年上半年就得知杨明将在10月下旬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个展。他们夫妇俩热情邀约我前去现场观展,恰好我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正遗憾着,居然也是因为工作关系,在9月下旬来到了苏州,来到了杨明的工作室。

          来到了雕塑家的创作现场,这就对了。

          我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有不少艺术家朋友,也去过不少艺术家的工作室。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气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工作环境中。艺术家中,我对雕塑家有一种特别的敬佩,特别是相比我们这些在键盘上敲字的写作者而言,雕塑家的工作在我眼里特别的艰辛,特别的绝望。那是一种如同西西弗一般的艰辛和绝望,他们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将想象力和创作力托举起来,到虚无的空间中去抓出一个形体出来,身与心都负荷难当。

          被各种作品和已经打包的箱子充塞得满满当当的杨明工作室,凌乱中有一种专注和投入的气息。杨明说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感觉最自在最快乐的地方。同样作为一个从事创作工作的人,我在这个世界上感觉最自在和最快乐的地方是我的书房,所以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毕竟工作形态的天壤之别,让我注视着那些高低错落的巨大形体时,有一种面对艰辛劳作的动容。

          在杨明工作室的现场,我看到我特别喜欢的他的一个系列。这个系列之前我通过网络和一些印刷品看到过,面对作品实体,喜爱的观感更加饱满。这个系列是青铜作品,各种形态的人体,瘫软在椅子上,这种瘫软是一种彻底的放弃,人体似乎为了和椅子合体,而逐渐将身体和四肢尽最大可能的扭曲乃至于融化掉。但似乎所有的努力全是徒劳的,它们被青铜给凝固了,终结于将自己虚化掉的愿望之前。早先通过图片看到这些椅子上的人体,让我感觉相当悲伤,这次面对作品实体,悲伤再次涌来。我无法分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但其中那种挣扎无望被迫结束的意味,深深地击中了我。

          杨明谈到他自己的作品时,用了一个词,“流淌”。这个词特别好,是一种本质性的提炼,直接针对的是生命这个难以言说的对象。

          我当然非常关心杨明将在个展上亮相的新作系列。

          这次的福建省美术馆的杨明个展《形色·域》上,有多件他的新作,“湃Per系列”。这组作品我在杨明工作室看到了。它们是由聚氨酯、丙烯、铁皮、铁丝组成的各种形体,或近似椎体,或扭曲如老树干,还有的干脆就是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这些形体本身,像火山喷发后的凝固,大多拥有沉重的黑色,但这些黑色与红、黄、蓝、紫甚至粉红、粉绿等好些十分艳丽的色彩交融在一起,后者像在火山废墟上开出的花朵一般。面对这些作品,我一下子丧失了描述,也丧失了与某种美学经验相连接的途径。也就是说,我被刷新了,但确切的感受并没有随刷新而来,成了一块空白。于是,我对杨明说,你的这些新作品,我得好好消化一下。但在这组新作中,我感受到杨明所说的“流淌”,而与“流淌”相伴相生的是“凝固”。流淌和凝固都关乎时间,关乎形体,是时间作用于形体之后的各种消蚀、转化、灭亡和新生。这组作品似乎有一种人被摈弃于时间之外后所获得的视角,好像有宇宙的味道。我说不好,但这种感觉很明显。我说了我需要消化。

          面对这组新作,有一个感受很明显和清晰:杨明有一种好像被束缚了很久之后松绑的舒展,有一种强烈的释放感,似乎伴随着长啸,这里面有一种自由的狂喜……如果我的这种感觉是对的,那就隆重地祝贺杨明。

          其实,每一份创作工作都有西西弗的意味,如果你对自己有所要求,那终生都要推着那块巨石上山,周而复始。这是苦役,但同时也是幸福。我特别喜欢杨明身上那种对自己永不满足的要求,他每次把巨石推上去,就希望自己下一次推得更高,而且,他对于巨石的滚落毫不在意,甚至这是他期盼的一种发生,因为只有滚落之后才会有下一次推送的开始。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勇气和执念,让我非常敬重并引为榜样。


      Processed in 0.125(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