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对物象形体与质感的表现(三)

        作者:核实中..2010-01-23 14:04:4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5.山的表现
          风景中的远山,处在天与地相交之间。远山在风景构图中,虽然不会是主体物,但它常常可以体现空间感,衬托前景,丰富色彩,起到了加强主题的表现。在显示出远山形象的风貌和气势中。重视色彩和线条的美感,画面就增强了所绘景色的感染力。
          有些远山的山势,线条起伏是十分优美的,它的轮廓是直线与曲线刚柔结合形成的,远山的蓝灰色调十分统一,给人的感觉是优美而庄重。不注意远山的山势起伏的美感,就必然会画得概念化,单调乏味,如画成有规律的锯齿形或波浪形。山的脉络应体现出山的结构。画一些不是太深远的山体,要抓住它主要的结构线、面,与外形紧密结合,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表现出凹凸起伏感,就会产生悦目动人的效果。
          初次作风景写生,往往容易把远山画得过于深暗。其实,只要与近景联系起来相比较,远山大多是明亮的,远近的调子悬殊差异是明显易辨的。远山由于明亮,含白粉色很多,与天色明度接近,常用钴蓝、群青、普蓝等色来调配成冷调子,表现出大地深远的空间。远山的色调十分单纯概括,接近地面处稍带粉气。多层次重叠的远山,要通过比较,区别它们微弱的色彩冷暖倾向,远山与天连接处,色彩的对比状况一般是山色偏冷、天色偏暖,山色稍深、天色偏明。这种冷暖、明度的区别是十分微弱的。在朝阳或夕照投射的远山,产生受光部的暖调和背光面的冷调之间的差别,受光部是光源色,背光部是天光反射色,有补色效果。
          6.风景画中的人物表现
          在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风景画中是没有人物的,但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或旅游胜地,一般在画面中都需要有人物来陪衬,如码头、河港、街道、公园、田野等,如果没有人物是不真实和不完美的。许多风景画中有了人物,加强了生活气息,使人看了更为亲切。
          从一幅画的构图均衡原理来看,人物的分量是比较重的,可以与大片树林或建筑物等其他景物形成均衡效果。人物还常常安排在画幅的重要位置,使景色增加活力与生动感。人物的数量和位置,要按生活特点和画面形式的需要来考虑。
          以景为主的画面,人物在环境中一般都不会太大,画人物要符合透视的原理,才能使远近不同位置的人立足于地面,如违反透视规律,人物很可能会出现脱离地面飘浮在空中的错觉。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首先需要处理好视平线(地平线的高低)与人的关系。假定是等高的人,近处人的腰部如在地平线的位置,远处的人,腰部也要画在地平线的位置上;如近处的人,头部在地平线的位置,远处的人也应如此,其他依此类推。当然,人不会是高低相等,可根据这简易的规律加以处理,高低不同的人物或各种动势的人,都大致可以画正确了。
          画人物,应注意到人物的体态、人群的疏密、人物的大小(包括远近)等不同状况后再下笔,使人物的总体分布有美的效果。图30是沙金的油画《康卡洛的采蚝人》,人物的高低起伏、远近大小、松紧疏密、重叠分散等,在整体的处理上十分生动而完美。画人物可先把上身的颜色点好,再点四肢,根据比例再点头部,不要把头部画大,同时还要表明背面的发色或正面的脸色的区别。人多的情况下,画双腿要凭感觉,要画出动势,多观察人走动时双腿的变化特点。画腿不画脚是可以的,因为人物小,从比例上讲,脚的大小已是微不足道了。不画脚,在视觉上仍要感到它是存在的。
          人物的色彩完全由作者主观决定,实际对象的色彩只作参考。人物色彩的考虑,要根据画面的总体需要,可以与环境形成对比,也可以比较调和。一般人物的色彩,常画得鲜艳跳动与整个画面形成对比,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但也不能五颜六色画得太花,失去谐调统一感。人物色彩如要画得有变化,可以用不同纯度冷暖的同类色画两次。
          画人物常出现的弊病是:有多个人物出现时,不敢互相重叠起来,以表现出前后关系和疏密关系;透视上较多的会出现远近大小无区别的现象;人物比例动态上的头大个子矮或细长,体态笔直而无动势等等。
          风景画中,还会出现动物:如家禽、牲畜、飞鸟等,只要掌握其基本形体,考虑主题与构图的需要,都是可以在画面中产生效果的。
          自然景色中的形象是十分复杂多样的,以上只是择要略加介绍,仅在写生时给予画者以启示与参考。

          风景写生中的空间表现
          室内静物写生与外光风景写生的最大区别,在于风景具有宽广和深远的空间。表现风景的空间效果,是风景写生的目的要求之一。
          风景画中表现空间效果,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透视,透视是表现空间的重要因素。没有明暗调子和色彩,只用线画出景物的透视,也可以表现出景物的远近空间和立体效果。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油画中,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中,有的也主要依靠透视来表现空间关系。二是由于光与大气层对景物的影响,而产生的明暗与色彩调子的变化,给人产生空间感。在色彩画中,研究明暗调子和色彩与空间表现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景物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景物的形体、色彩、明暗调子的视觉感,在互相比较的情况下,可以归纳以下一些特征:
          近景——轮廓与结构关系比较明确,细节也较清楚,形体比较大,体积感强,色彩丰富鲜明,纯度较高,明暗对比强。
          中景——与近景相比较,形体轮廓与结构关系减弱,细节模糊,色彩粉质增多,纯度降低,倾向冷调,明暗对比变弱。
          远景——景物形体轮廓及结构模糊,色调单纯统一,含更多粉质,偏冷调;明暗对比逐渐减弱,立体感消失,给人以平面的感觉。

          逆光景色
          逆光中的风景,非常别致,具有美感,而且十分适合用水粉画来表现。写生逆光景色,首先要认识逆光景色具有的许多特点:明亮的受光部分很少,景物的大部分都处在背光之中,使人感觉到一种朦胧的、闪动的视觉效果。重叠的景物,通过这条受光部明亮的线,区分出前后层次。这些线的粗细起伏的状态,体现景物形体的特征。在逆光情况下,景物的固有色基本上是不明确的,由此,在色彩上就不太容易捉摸,但是仍然可以在观察中感觉出主要的色调关系。一是比较明亮的受光部,是景物的边缘线和地面;强光部分色彩偏冷调。二是背光部分,包括地面的景物投影,基本上反映蓝色天光的反射,倾向于冷调;在这冷调之中,会出现一些受地面或物体受光部的反光,色彩则产生暖调。由此,在背光部的不同冷暖色的交错中,产生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色彩变化。可以说逆光景色的色彩,在背光部最为丰富,受光部反而显得单一。

      Processed in 0.120(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