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黄道周小楷临摹及其创作实验

        作者:核实中..2010-01-23 11:41:1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一、概述

            我们在对一种书体或一本帖为依托进行学习和创作时,必然要对其书写技法、章法、形式效果乃至风格进行深入细致的临摹学习和极尽精微的渊源探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书写技法层面进行符合书学原理的再创造,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书写语言,是书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对于楷书创作而言,尽管有其呆板、“难以飘扬”(东坡语)、不易于表现和渲淀的局限性,但历代书法大家无不精于楷法,名家高手代不乏人。其中,晚明黄道周无疑是其中最具个性的迥出时流者。

            二、书家简介

            黄道周,(1585-1646),福建漳州人。初名螭若,字玄度、幼平、细遵等,少时曾在家乡铜山孤岛石室中读书,故号石斋、石道人。明熹宗天启二年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福王时官礼部尚书,隆武时任首辅,率军抗清。明亡后被清兵执于金陵,不屈而死。他是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刚正不阿,闻名遐迩,能诗文书画,学问人品亦为时人所重。潘天寿评其云:“书画奇古,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有《榕坛问业》、《易象正》、《黄漳浦集》等著述百余种。

            黄道周自谓不以书法为能事,然从其留传后世的书迹来看,亦为真、行、草、隶兼擅者。其中尤以真书、行草最为世人称道。由于传世作品较少,后人很难完整地窥其书学门径,一致的认为是:上溯魏、晋堂奥,取法钟繇、索靖,下逮唐、宋,熔铸古人,二王之外,自成一家。与同时期的晚明书法大家王铎、张瑞图、倪元璐等一起开启了后世雄强书风。



            黄道周于书法倡导“书法以遒媚为宗,加以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在其《与倪鸿宝论书法》中云:“真楷只有《宣示》、《季直》、《墓田》,诸俱不可法。但要得其大意,足汰纤靡也。”由此可知其真楷上溯魏、晋,宗法钟、王的旨趣。世人评其楷书如断崖峭壁,方正劲峭,士花斑驳,古意尤存。王文治评其书“楷格遒媚,直逼钟、王。”清宋荦云:“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下面,我们就从其楷书代表作《孝经颂》来对其笔法、结体、章法等书写技法各个方面加以研究与分析。

            三、碑贴介绍

            《孝经颂》,纸本,十二开册页,作于崇祯辛已元冬,即公元1641年。史载,1640年8月,黄道周因受解学龙案牵涉,入刑部狱15个月,此册当于狱中所作。尽管在作此册时身陷囵囫,环境极差,但仍不失其为黄道周晚年之作。观其书,通篇古雅锦厚,楷法精研,结体轻灵,绰约多恣而又古厚奇拙,是以气格高标如其人者。

            四、技法分析

            学习《孝经颂》不仅要把握好黄道周宗法魏、晋的书学脉胳和其气韵高古、富有隶意,点画劲健、结字拙朴的书法特点,更要对其富有特色的笔法特征了若指掌。



            1、笔法

            黄字楷书的用笔虽则法乳钟、王一脉,吸收钟繇以隶入真的用笔方法,保留了王羲之楷书严整、端庄的用笔特点,同时也更加注重笔意的古拙、劲健以及字势的欹侧、灵动,较之于钟、王有相当多创造意识,具体表现在:对于钟字中隶意较为明显的横划收笔处作夸张性的上挑,并多取右上斜势;上点和部分字的上部短坚多取右斜势转而迅速下挑;折笔处多重按逆行,棱角方整;勾法沉着凝炼,涵蓄有力;捺划或舒展劲挺,或化捺为点,变化多恣。这些特征在黄字的其他楷书法贴如《石斋逸诗》册中表现的也同样明显。但他是乎又无意于法,这主要表现在他较多的露锋入笔与相同笔划的雷同。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其视书法“乃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的书学态度和当时狱中的书写环境上不难理解。

            2、结体

            黄字楷书的结体,突出的特点就是“遒媚”与“冷峭”。字形左低右高,左收右敛、结体巧妙、冷峭古拙。异体字的巧妙应用也是黄字的一个显著特点。前人评价小楷书的结体要求达到“小字如大字”(米芾)的效果,以“宽绰而有余”(苏东坡)为上,如将黄字放大数倍,则与大字无异。然黄字上宽下窄亦有其伤密、伤短之嫌,是为黄字结体之不足。

            3、章法

            小楷章法以手札、册页居多,黄字楷书亦不例外。竖式宽列,随形就距,字字异形,行行殊致,自然天成。

            4、工具材料

            明代笔墨制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制墨,奠定了明后三百年制墨之规范,明代制笔有“紫、羊、兼、猪”等多个品种,小字楷书多用兼毫或竟用紫毫,想石斋先生亦不例外。明人对纸张的要求非常之讲究。黄道周在他的《墨池偶谈》中论及了对笔墨纸砚的看法:“某生平书择笔,则楮墨砚素,都所不辨。然值人求书,怀诸薄劣,亦大苦人。今别书诸条,以示来者。纸以延汀藤角极清坚者第一,铅山本纸称毛边中有罗纹者第二;会稽藤料公文纸第三;然难得。易得者,杭细领绢第四;余不中书。”对于工具材料,我们不可一味地追求古法,事实上也无法效仿。只要找到与其对应的适合书写表现的笔墨纸张则可。

            五、风格及艺术表现

            书法风格的表现形式至少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品技法层面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效果,包括笔法、结字、章法等;另一方面是由书家学养、性情、见识、道德观念等综合素质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传统书家往往更重视于后者,黄道周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践行者。

            《孝经颂》或其它黄字楷书,有别于欧、柳、楮、赵之法度严谨,但也并非信笔草草,随意为之而能窥其堂奥,因此初学者不易为之。临写时应把握其沉着厚重而又率意天成的用笔特征,忌轻挑飘浮,故意做作,亦不可下笔迟滞,鼓努为力。气息上要尽量帖近魏、晋风神,追求黄字的生拙老辣之气。对所临习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体会原作流露出的内在气息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保持与古人在心灵上的相通。

            六、创作探索

            谨守古人,伦为书奴;去古甚远,则易入俗格。因此在不破坏“古法”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尝试,是一名书家必须要面临的课题。在以黄字为依托进行创作时,要在突出黄字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符合书写规范的创新。创新除了包括对原帖的技法、风格形式有所突破外,还应突出创作者的个性书写语言。同时,创作阶段的临摹与创作是互补的,不可截然分开。



            1、基本要领和要求

            ①有创作意识的写意临摹是对原帖特征的强化和提炼,不可偏离原帖太远;

            ②进入创作阶段必须要在忠实原帖临摹的基础上,对原帖技法特点、风格类型达到相当的熟炼成度后才可以进行;

            ③创作是在原帖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寻找个人的书写语言,不是集古字,也并非结字、章法和形式的简单变化;

            ④注意对书写气息的恰当把握;

            ⑤工具材料对创作起关键性的影响;

            ⑥适时调整创作方向。

            2、建议方向

            ①有创作意识的写意临摹

            ②以原帖技法临摹相同书体的相同或相近风格的经典作品

            ③以原帖技法临摹相同书体不同风格的经典型作品

            ④放大书写

            ⑤创作形式探索

            ⑥综合创作尝试

            3、创作尝试

            意临《孝经颂》

            目的:主要对原帖笔法特征和

            结构进行深层的理解和把握。

            方法和要求:对原帖具有个性特征的点划尽量达到神似,结构准确,章法与原帖保持一致,形式可作适当调整;用笔即要干净整洁,也要突出书写性。

            以黄字笔法临写钟繇《宣示表》

            黄道周以宗法钟、王和高标自置、孤傲超迈的人格成就了他独特的书法个性面目,因此,他与钟、王在技法上有较多相同或近似的地方,以黄字笔法临钟字,正所谓“取法乎上。”以同样的方法还可以临习“二王”楷书如《孝女曹娥碑》、《玉版十三行》及王宠《游包山诗卷》等。

            目的:在技法尤其是在结字上对黄字进行符合书写规范的延伸和拓展。

            方法和要求:以黄字笔法特征为主,适当杂以钟字笔法,结体上尽量靠近《宣示表》,要求有一定的创造性。

            以黄字笔法临写《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字大径尺,被誉为“擘窠大字之极则”。以小楷笔法临写摩崖大字,前人尚少尝试者,理论上似乎也不大成立。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心追手摩,以黄字笔法临写《金刚经》,亦觉受益颇多。

            目的:以《金刚经》之宽博大气,伐黄字之伤密、伤短之嫌。

            方法和要求:突出黄字笔法特征,结体上尽量靠近《金刚经》,取其宽博、古朴大意。不必通篇临写。

            放大临写

            放大临写,是临书的常用方法,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但黄字楷书毕竟是小楷,有别于大字楷书和篆、隶及其他书体。放大过多,则显单薄,一般以略小于一寸见方较为适宜,且用笔也应与原大临写有所区别。放大临写对原帖在气息和韵味把握上并没有什么帮助,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垂炼线条质感,准确把握结构。此法是临书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材料工具探索

            笔:书法创作对毛笔的选择要求较高,小楷书尤甚,“工欲善而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钟、王一路小楷的用笔与唐楷用笔有所区别,一般在市面上见到的“五紫五羊”、“七紫三羊”“小写经”等似乎并不适用于写钟、王或黄字楷书。小狼毫、小紫尖较好,然品质高者不易得之。笔尖饱满、柔顺,笔锋直径在0.5公分、出锋2公分左右的狼毫、紫毫或兼毫为佳。



            纸:黄字小楷用纸,以七分熟纸较薄较细密者为佳,偏熟、偏厚则易吸墨,洇化快,精微处难以表达;太生则易于流滑,难以体现生涩古拙之韵味。

            墨:小楷书用墨,以研墨为上,当然要求墨块品质要好,研墨宜浓不宜淡。市面上中等以上质量的墨液也可用,以隔夜宿墨兑以新墨适当加水调匀后书写效果更佳,以墨液书写宜淡不宜浓。

            综合创作尝试及风格形成

            临习的目的最终要落脚在创作上,任何的临习方法也只能算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的越多,创作时就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涌现。但并不是说经过了上述临帖实验后,即可以创作出成功的作品来。还需要学书者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审美情趣进行多层面的临写实验和创作实践。创作的过程没有一定之法,其决定因素是书写者书写技法的积累以及学养、才情、悟性等综合因素的叠加。

            形式易于把握,古人、今人创造出了非常丰富的书写形式可供我们参考,但风格的形成却非易事。技法是形而下的具体手法,风格的形成却与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书家的性情、学养乃至道德观念密不可分。没有现成可以套用的模式,甚至于没有一个高下评判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鉴赏能力和艺术品味,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Processed in 0.102(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