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水粉色彩的基础知识(二)

        作者:核实中..2010-01-23 11:31:43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7.色调
          色调即色彩的调子,也就是色彩在绘画总体组合中的一种色彩倾向性。色调是一种独特的色彩美感形式。它对于表现绘画主题思想、情调意境,具有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成色调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季节、时间和光线等,这些因素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色调变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如西北黄土高原,具有苍茫、粗犷、纯朴的色调特征;江南的青山绿水、苍翠的林木、桑田、民居的片片白墙,形成了秀丽、雅致的色调特点;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壮阔、深沉,又别有一番色彩情调。色彩总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而显出魅力的。季节的变迁,如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灰褐,显示出各个季节冷暖色调特征。气候的变化如晴天阳光灿烂的暖色调,阴天沉暗的冷灰色调,雨天朦胧迷茫的蓝灰色调,雪天素雅肃穆的银白色调(彩图7、8、9是同一写生环境,在晴、雨、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色调)。另外,不同的光线(如日光、月光、灯光),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都会有色调的变化。以上所举例子,说明某一色调的形成,实际上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结果。要认清这复杂的色调现象,全在于画家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色调的类别很多,从色相分: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紫色调等;从色彩明度分,可以有明色调、暗色调、中间色调;从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从色彩的纯度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调和含灰的弱色调等。以上各种色调又有温和的和对比强烈的区分。绘画中艺术形态的色调是自然形态的色彩调子经过画家的感受,根据表现绘画主题的需要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自然形态的色调更集中、更强烈,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美感。
          必须说明,从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绘画,都具有色调这一概念的。凡是色彩并不作为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的绘画,是不太讲究色调的,例如相对西方的油画而言,在东方的某些传统绘画中可以得到说明。因此,色调这一概念与理论基本上是属于西洋绘画范畴的。

          二 色彩的要素
          每个色彩,都具有形成色彩个性特征的某些要素。如何巧妙地在调色板上调配出丰富复杂的色彩,达到色彩表现的预期效果,这需要画家对色彩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和研究。
          色彩的要素,有色彩的本身所具有的和使用时所形成的两个方面。大约可以归纳为三类: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任何一个未经调合的,或在调色板上经过混合调配的复色,都必具备这几个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画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这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则而创造的艺术形态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进退、轻重、胀缩、厚薄、动静等。这是色彩的个性,对人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现分别略述于下: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在颜料中,每一类红色,如大红、深红、朱红、玫瑰红、土红、曙红、桔红等,是红色类不同的色相。它们之间存在着色相近似与差别的关系。颜料经过复杂调合后,产生非常丰富的含灰复色。这些复色,比较难于全部定出它们确切的色相名称。
          2.明度
          每个没有调配或经过调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色彩中,明度最强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黑白两色称绝色,又称无彩色。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越多越明亮。调入黑色则情况相反。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两色;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冷暖等要求,用调入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明度,调入较暗的其他色来减弱明度。举一简单的例子:如红色,要转化为比红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调入蓝青一类比红色深的颜料,调入黑色虽然可以使色彩变暗,但并不能出现偏紫的色相,因为黑白色是无彩色。
          3.纯度
          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色彩的纯度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高纯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减弱其明度,但都会降低它们的纯度。如加人中性灰色,也会降低色相纯度。在绘画中,大都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色相的颜料调合的复色。根据色环的色彩排列,相邻色相混合,纯度基本不变(如红黄相混合所得的橙色)。对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纯度,以至成为灰暗色彩。色彩的纯度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强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产生韵味与美感。
          4.冷暖
          冷暖即色性。这是心理因素对色彩产生的感觉。人们见到暖色(如红、橙、黄等)一类色彩,会联系到阳光、火光、鲜血等景物,产生热烈、欢乐、温暖、开朗、活跃、恐怖等感情反应。见到冷色(如蓝、青等)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绿水、蓝天等景物,产生宁静、清凉、深远,悲哀等感情反应。在生活中,我国喜庆活动多用暖色调装饰,以显示热烈欢快的气氛。酷夏避暑,冷饮场所中的环境多用冷色调装饰,使进入这环境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凉爽的感觉。冷暖是温度给人的感觉,怎么会与视觉领域的色彩感觉相联系?其实,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官,进而产生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显示出色彩的感染力。日本色彩学家大智浩,曾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一色彩效应:将两个车间的环境颜色,一个涂冷调的青灰色,另一个涂暖调的红橙色。在客观上,两个场地的温度是相同的,但车间中的工人主观感受上的温度有很大差异。在青灰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9度时仍感到冷,但在红橙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2度时还不感到冷。由于车间环境色彩的差异,工人们感受的温度竟有7度之差,其原因是冷暖不同色调的色彩环境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了降低血液循环或加快血液循环的生理现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信号,红灯使人产生警觉,绿灯使人产生安全的心理,也说明不同色彩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同反应。卫生间热水龙头涂红色标记,冷水龙头涂蓝色标记,则直接引发人们对冷热的联想心理。冷暖色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还可以用如下一些概念来表示。
          冷色――阴影、透明、冷静、镇静、稀薄、流动、远、轻、湿、退、缩小……
          暖色――阳光、不透明、热烈、刺激、浓厚、固定、近、重、干、进、扩大……
          冷暖色彩在心理上产生的种种相对的反应,说明具有复杂的表现力,但这种表现力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是需要与绘画中的情节、形象等构图中的种种其他因素相联系、相结合而产生的。
          5.面积、形状与位置
          当颜色进入画幅以后,色彩的面积大小、形状与位置,应是形成画面结构与表达主题思想和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画面的均衡稳定、对比谐调、色调位置交错,产生色彩呼应的节奏韵律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绘画中,对色彩的大小、形状、位置来表现三度空间,虽不像运用色彩平面构成的装饰绘画那样明显可辨,而以上原理是共同一致的。
          6.肌理
          肌理是指客观物象的材料性质及其表层物质组合。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自然色彩,是从各种不同肌理的物象光辐射而来的。由此,在感知色彩的同时,也就感觉到该物体材料的性质与表层特征。
          油画使用的厚色层笔触,水彩稀薄透出纸面纹理,水粉色层的匀润,色粉笔画表面的不平滑有颗粒感……这些不同的肌理,都是通过色彩感觉的差别而被视觉分辨出来的,色彩依附在肌理之中,没有肌理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肌理对色彩的影响:物体表层肌理不太光滑且较平润的,色彩就较稳定统一,固有色也明显。如果肌理是表面粗糙不平有高低起伏,或表面非常光滑,反映出来的色彩富有变化,有闪动感。同一颜色,涂在不同肌理表面,它们的色彩纯度与明度就会有区别。如观察比较同一色彩的光滑的纸、布、呢绒、绸缎,由于肌理不同,给人的色彩感觉也不会相同。纸和绸缎表面肌理光滑,受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明显,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变化较大。因为绸缎有闪光感。表面比较粗糙的呢绒,固有色明显,色彩统一单纯,明度比布要暗。
          现代绘画与装饰,十分重视肌理与色彩的综合艺术效果。肌理的艺术手段与审美价值,是现代美术探讨与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对比与调和也称变化与统一,这是绘画中获得美的色彩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画面色彩对比杂乱,失去调和统一的关系,在视觉上会产生失去稳定的不安定感,使人烦躁不悦;相反,缺乏对比因素的调和,也会使人觉得单调乏味,不能发挥色彩的感染力。对比与调和,是色彩运用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原则。要掌握对比与调和的色彩规律,首先应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和含义、对比或调和的表现方式和规律。

      Processed in 0.100(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