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古代书画成秋拍主角 专家提醒切忌“只买贵的”

        作者:核实中..2010-08-13 16:30:54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尽管大多数拍卖公司的秋拍尚未亮相,但无论是此前各家公司的征集动作,还是近期结束的拍卖会,都表明继春拍之后,中国古代书画毫无疑问成为今年秋拍的主角。在不久前举行的拍卖会上,一幅《佚名北宋建阳景福院罗汉会斋牒》,拍出了4500万元的高价。古代书画似乎真的是遍地黄金,然而在收藏大家眼中并不是这样。

           一、高价书画出现流拍命运
          郭庆祥的这种表态,在拍卖市场上也得到了印证。在2007年北京保利的秋拍中,备受关注的《元人秋猎图》以2200万元起拍,在经过10轮竞价后升至2900万元,但仍未达到卖家底价,最终流拍。据悉,该作品长达1240厘米,画面涉及场景宏大,人物及其表情丰富,被誉为另一幅“清明上河图”,并且为清内府旧藏,上有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的鉴藏印。它曾于1989年现身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以187万美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的拍卖世界纪录。
          之所以出现后来流拍的结局,主要是对《元人秋猎图》真赝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件东西是后代仿的,也有人认为是“苏州片”。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画面有土烟袋锅的问题,因为元代不可能有烟袋杆。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明代人的作品。可是,明代人不可能以绘画的方式歌颂被自己灭掉的元朝人。这些疑问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竞投者的举牌热情,最终使得这件《元人秋猎图》未成交。
          (注:明清时代的造假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在明万历到清代中期的苏州。据记载,这一时期的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假画为业,他们所造的假画后来被统称为“苏州片”)


          二、要消除文化自卑心理
          从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来看,古代书画,特别是清代皇家收藏的,尤其是《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价格飞涨,获利可观,这也成为了吸引广大投资者的重要因素。然而,著名收藏家郭庆祥经过仔细长期的研究,对清宫皇家收藏特别是《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清宫皇家收藏所体现出的收藏趣味进行了尖锐的剖析。虽然作为一家之言,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敢言人所不敢之言。
          郭庆祥表示,现在许多所谓的藏家,过分相信乾隆皇帝的文化水准,甚至迷信他的鉴定眼光,高声叫嚷,乾隆皇帝比我们早二百多年,他对古画的鉴赏水平肯定比我们现代人要高得多。有些人更是热烈追捧《石渠宝笈》,对书中的著录,或者上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记的字画,无比迷信。似乎只要拥有这几颗鲜红的皇家大印,自己就沾上了皇气,找到了贵族身份。至于作品的真假与否,艺术水准的高低与否都一概置诸脑后。这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或者说买符号买身份唯独不买艺术的收藏现象,同样反映了这些收藏者的文化自卑。


            三、鉴定历来乱象丛生
          古代书画的鉴定,历来是乱象丛生,莫衷一是,赝品在古代层出不穷。比如明代时,画家文征明的作品上午卖出,摹本下午就在市场上出现。即使乾隆本人也常常拿出内府所藏古画,命宫廷画家仿作,弄得许多东西真假难辨。
          2008年古代书画拍卖市场上,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册页,成交价为21.25万港元,绘制这幅作品的是谭敬。对于资深藏家来说,谭敬仿制的古代书画无疑是非常令人“敬畏”的。据业内人士介绍,谭敬仿制的一些古画目前被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足见其欺骗性之强,但是在拍卖市场上明确标明由其仿制的古代书画,却非常罕见,像此次拍卖的《山水花卉册》册页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原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这件仿品中有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等众多仿制的鉴赏印,同时还有谭敬的“谭氏区斋书画之章”。

      Processed in 0.098(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