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紫砂泥料

        作者:核实中..2010-01-12 11:39:4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历代制壶名家,
          对紫砂泥料都非常讲究。
          据说他们都是直接到矿上去挑选紫砂矿料的,
          然后请熟人代为加工,
          有的则自己炼制,
          再陈腐很长的时间,
          当然越长越熟越好,
          做出的壶,
          经过泡养,
          温润凝重,
          不作任何加工,
          入手便光润古雅,
          可比三代铜器。


            紫砂泥,
          被称作"泥中泥,
          岩中岩",
          含铁量较高,
          是紫泥、红泥(朱泥)、绿泥(米黄色)的总称。


            这三种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的不同,
          烧成时温度稍有变化,
          则色泽变化多端,
          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丰富多彩,
          其中以紫、红、米黄三色为紫砂器的本色,
          而紫有深浅,
          红又有浓淡,
          黄则富有变化。
          如果辨色命名,
          则有铁青、天青、粟色、猪肝、黯肝、紫铜、海棠红、珠砂紫、水碧、沈香、葵黄、冷金黄、梨皮、香灰、青灰、墨绿、铜绿、鼎黑、棕黑、榴皮、漆黑等。


            现代,
          在基泥里加配不同的化工着色剂,
          其发色效果也不同,
          能生成诸多泥色来,
          如古铜色、墨绿色等。
          还有一种是调砂泥,
          包括粗砂、细砂,
          做出的壶表现粗犷风格的特点,
          摸上去有颗粒不平感,
          与光滑平整的细腻风格相左。
          单纯品种的泥料俗称“清水泥。


            紫砂泥,
          是一种矿石,
          主要出产在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
          这种块状岩石自矿层中开采出来后,
          首先经露天堆放,
          风吹雨打数月后,
          自然松散如黄豆大小,
          再用石磨或轮辗机碾碎,
          用不同规格的筛网筛选后,
          加水拌匀掇成湿泥块,
          俗称生泥,
          再用木槌反复敲打,
          成为可以制作用的熟泥。


            紫砂矿料,
          外观呈紫红色、紫色,
          有微细银点闪烁,
          并隐显浅绿色的斑点,
          更有天青色的,
          称天青泥,
          只在丁山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


            紫泥烧后外观为紫色、棕色和深紫色。
          本山绿泥烧后呈米黄色。
          红泥烧后呈暗红色。


            团泥,
          也称团山泥,
          是一个时期在团山矿层里出现的紫砂泥与星点式本山绿泥混在一起无法分开,
          烧成后即成了铜色的团山泥。
          以后,
          把紫泥与本山绿泥拼在一起,
          也称为团泥。


            宜兴紫砂矿主要产在丁山镇黄龙山和南部的川埠等地。


            长兴的紫砂矿资源,
          蕴藏量丰富、品位高,
          自古誉称长兴为"南窑"丁山为"北陶"。
          长兴和宜兴,
          山水相连,
          矿脉相通。
          据地质矿产资料反映,
          长兴紫砂矿主要分布在雉城、小浦、槐坎、泗安、洪桥等丘陵地带,
          储量达5000万吨。
          像小浦朱砂岭这个地名,
          以产朱砂泥而得。
          小浦箬卡村裸露的紫砂泥随处可见。
          由于量大品优,
          近年来,
          宜兴不少用户到长兴采购紫砂泥矿料。


            宜兴和长兴地区的陶土矿床,
          自古生代志留纪末至今,
          经历了四次海退和三次海浸,
          大约在2-4亿年前,
          陶土在泥盆纪和早石炭纪中期形成的。
          其中甲泥、紫砂泥属沉积矿床,
          嫩泥、红泥〈朱砂泥〉属沉积风化形矿床。
          所以,
          若有人说他拥有时大彬时的明代泥料,
          又有何不可?

            紫泥,
          深藏在黄石岩下,
          夹于夹泥矿层中,
          时厚时薄,
          底皂青是矿底层品质较好的紫泥。
            红泥,
          是泥矿中的石黄,
          红泥中的佳品是朱泥。
          《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称「石黄泥」。
          产于宜兴川埠赵庄,
          矿层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
          含氧化铁极高,
          质坚如石。
          但其矿形琐碎,
          需经手工挑选。
          因不利独自成陶,
          成型工艺难度亦高,
          通常用作紫砂器表的化妆土。


            朱泥因矿源有限,
          且采掘困难。
          1973年原矿将近枯竭,
          红泥产品近乎停产。
          乃以新材质,
          川埠红泥、东山红泥取代,
          呈色和可塑性不可拟比。
          1980年间,
          终于试制成功沾浆红泥。
          一度曾用沾浆红泥,
          替代生产的红泥水平壶,
          以供出口,
          但工序复杂,
          成品率低,
          不久停产。
          到1982年运用科技配方,
          采用川埠土黄色的岩泥〈俗称川埠红泥〉嫩泥,
          加入适量铁红粉作为红泥原料,
          从此大批量的应用,
          沿至今日。


            今日朱泥因不比昔日「石黄」,
          所以一定要加铁红粉,
          方能泛红,
          否则只是黄橙色系,
          不受市场欢迎。
          此外,
          因为台湾人追求「铿锵」之声,
          所以陶工多会在泥土添加玻璃水,
          藉此提高其结晶程度,
          产生较高的音频。
          但添加玻璃水过多,
          虽则色泽水亮,
          但其气孔几乎已闭,
          不利养壶变化。


            地摊廉价朱泥壶,
          甚至采用宜兴制作日用陶的白泥,
          添加大量的铁红粉、玻璃水,
          基本上是合成泥,
          泥性已失,
          只能骗骗外行人。


            本山绿泥则是紫泥层的夹脂,
          也是原矿中比较稀少的泥料,
          一般很少单独成型。
          因为:一是可朔性差,
          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二是用后容易出现龟裂现象;三是数量较少,
          以至目前市场上纯正本山绿泥制作的壶很少见到。


            本山绿泥和墨绿泥不是同一种泥料。
          墨绿泥已经差不多绝迹了,
          本山绿泥还是有的。


            紫砂泥互相配比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泽效果,
          前人在实践中摸索出各自的经验,
          这种绝活自然不轻易外传,
          “取用配合,
          各有心法,
          秘不相授”。


            紫砂泥,
          其美不在“艳”,
          恰恰相反,
          美在一个“朴”字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而太湖南岸这块水土,
          还"养"出了举世闻名的紫砂壶。
          只有这种独特的泥料,
          才促成独特的成型工艺,
          才融和了造型、雕塑、绘画、诗文、书法、篆刻於一体,
          才使紫砂壶成为一种兼具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Processed in 0.090(s)   9 queries
      update: